close

 311  

 

歷史是眾人默許的寓言      ~拿破侖

 

 

遙憶那個下午 突然聽說 可能會有海嘯

危言聳聽的同仁 故作恐慌狀

怎麼回事?

「日本又大地震了」

 

有沒有搞錯 日本地震 怎麼我們會海嘯呢

 

我沒當一回事 繼續手邊的工作

而不知道 海的另一邊 正上演著劇變

當晚 媒體撲天蓋地 觸目驚心

哇 原來情況這麼慘重

 

看著災情報導 陷入了某種糾葛和不忍

存活在同一個星空下

有人一如往常的過著安定的生活

有人卻面臨著惶惶難寧 惴惴不安的驚惶時刻

 

隨後也聽到一些感人的事蹟

大家如何相互扶持 如何彼此鼓勵

有媽媽本來是要去學校接孩子

卻在半路捷運站上卡住 動彈不得

她沒有慌亂 反而就近照顧著周圍的其他孩子

因為她心裡想著:

只要每個大人都願意照顧周圍的孩子

她的孩子也會有人照顧

 

那一夜 整個東京 百萬人無路可走 無家可歸

東京夜未眠

那時 只知道地震可怕 不知道海嘯的恐怖

後來從影片中 看到海嘯襲捲民宅 廠區 大地

所到之處 滿目瘡痍 一片廢墟

其傷害更甚於地震

 

後來才知道 地震和海嘯的傷害都只是一時一地而已

更可怕的是 福島的核能幅射外洩

那危及的程度是十倍百倍於地震和海嘯

造成的傷害更慘重 影響的時間更久遠

(核廠鈽原料的半衰期至少要數萬年)

受災的範圍更廣泛

(幾乎整個日本 沿海 鄰國 全都受到波及)

 

311前 人們對於核安的恐懼

多只限於資料 數據和想像

然而經此一事  毀滅 似乎就活在眼前

 

政府說 建造核能場 是因為它便宜 乾淨 安全

火力發電有污染 其他的綠能根本不夠用

要發展經濟 沒有電 就沒有未來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選擇

雖然說 怕死是眾人共同的宿命

但是 只要不是立刻死 還是有些人願意挺而走險

這就是為什麼 做奸犯科 極限冒險

出生入死的人所在多有

但是 冷靜下來 有足夠的資訊分析

或許可以做出比較冷靜久遠的選擇

 

我們需要能源  同時我們害怕核災

這兩件事 是否是零和遊戲?

想要能源 就得接受核災

想要拒絕核害 就必須忍受能源不足

 

我覺得 在這兩端之間 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

目前我們的生活方式中

用電的習慣和方式是可以調整的

隨處可見 許多人每天恣情任意地

享受各種電力消費 視為理所當然

輕易地讓滿屋子燈火通明 也不管是否必要

人不在家也讓冷氣繼續開著 免得回來太熱

只因為電價 相較於享受 實在微不足道

 

某些耗電又污染的工業

某些商場過度耗能的行銷措施

這些企業或商家 不在節能上思考轉型

卻透過媒體宣傳 蠱惑大眾來限制電價調漲

他們獲利 卻全民買單

林林總總 有太多能源被虛耗

太多寶貴的資源被踐踏

這樣浪費的代價是

我們必須不斷地建核能場 不斷地飲鴆止渴

然後 讓臺灣 讓子子孫孫

持續地活在滅絕的威脅中

你願意嗎

 

記得李家同曾經寫過一篇小說

談到 人類身體裡的癌細胞是一種

過度發展的細胞 它侵蝕掠奪了超過它所需

最後導致的人體死亡 而它自己也死亡

看著這樣的故事 你是否發現

人類其實就是地球的癌細胞

因為人類的貪婪自私 永無滿足

任意的浪費資源 耗損地球的能源

所以 地球有一天終究要被掏空

當核安引爆 將遺禍萬年

 

311 有人當成警訊 有人嗤之以鼻

如果我們繼續那麼漫不經心 隨性浪費電力

任性地制定政策 隨意地決定未來命運

那麼 我們終究會像癌細胞一樣

毀了地球

 

拿破侖歷史是眾人默許的寓言

面對不義 你不吭聲

某種角度而言  你也是共謀

因為 你任由不義 在你面前發生

卻沒有採取行動

 

行動有很多種  有些是要拋頭顱灑熱血的

有些只是生活習慣的改變

也許 我們不一定都要站到第一線

成為激進的改革者

但是 至少我們可以當一個共鳴者 回應者

從自己做起的行動者

 

面對311 一點點省思與自期  與您共勉!

 

 p.s 附上網路連結 省水省電小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齊思特 的頭像
    齊思特

    齊思特の窗台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