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是我在今年七月份
應邀發表在教育電子報461期的文章
教育的鐘擺與選擇
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歷史上,
常聽到類似鐘擺理論: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等等。
我們在教育政策或活動上似乎也看到了類似的狀況。
以高中聯考為例,
當年為了解決一試定終身、考題過於艱澀等問題
所以設立了國中兩次基測的模式。
然而,實施了幾年之後,最近教育部提出了三個修正:
第一,將原本兩次基測減為一次;
第二,將量尺標準化的成績改為百分成績;
第三,將在考題中加上一些較難的題目,
以增加測驗的鑑別度。
凡是稍微知道過去歷史的人都會發現,
這個改變剛好又回到幾年前的模式。
再以畢業典禮或新生迎新活動為例,
原本的保守做法,
新生安靜的入學、畢業生莊嚴的離校,行之多年。
後來一些充滿創意的校長和老師,
共同打造了酷炫的迎新和畢業典禮,
讓學校營造了更多歡樂、變化與時代感,
也激發了新的創意活力,
因而曾經引領風潮一長段時光。
但是如今卻也受到一些來自各界深刻的反省與批評,
最有名的就是李家同教授,
他質疑這樣的改變模糊了焦點,忘記了本質,
畢業典禮應該「像諾貝爾獎或者天主教彌撒」,
那樣的慎重與莊嚴,有些學校卻把它弄成了
低俗的笑鬧劇或任由學生來承辦,
踐踏了親師生一次重要的共同記憶。
這樣兩種極端似乎對立,
卻能夠持續多年,自然有其道理:
聯考或許有其公平性,但也有其僵硬感;
基測有其包容性,但也有其繁瑣感;
傳統的典禮有其莊嚴性厚實感,
但也有其枯燥與平板之處;
創意的典禮有其朝氣活力和澎湃的想像力,
但也容易失之於浮面和欠缺深度意義。
凡事有利有弊,無法兩全其美,
但是終究必須要有所選擇與行動。
我的想法是,
回到教育本質,永遠問問自己,
我要帶給孩子的是什麼?
我希望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我希望孩子留下什麼樣的記憶和能量。
教育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
它沒有辦法依照某種模式一成不變地套用,
但是它也不應該只是順著潮流走。
鐘擺效應之所以會如此鮮明,
常常是一窩蜂的結果,
教育工作者有時不免也迷失在人云亦云中,
值得我們來沉澱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