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片7.jpg 

 

感謝副版主的激勵與鞭策

國民教育的本質為何??


最根本 最簡單的問題

卻也常常是最艱困 最不易回答的命題

中世紀西方最偉大的宗教家 聖奧古斯丁神父

在解釋什麼是「時間」時 有趣地說

「如果你不問我時間是什麼 

  大概我還知道時間是什麼

  但一旦你問我時間是什麼

  則我就不知道時間是什麼了」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多數老師都能侃侃而談

但是 我們卻常常迷失在社會功利的波濤之中

小學老師除了需要多點心思、時間關懷照顧孩子

也是需要專業研究、檔案管理、課程與教學的探究

只是要求的越多 最後反而模糊了焦點


教育掮客口中的【必須】,往往成了通向暴政的最佳藉口!!

我並沒有那麼的悲觀認為那些決策者都是唯利是圖的掮客

相反地 他們多數也是受到大環境制約的無助的人

雖然我認為他們是有責任的

就像那些以聖戰為名的戰爭發動者

他們心頭想的 不盡然都只是卑劣的私利

但是既然坐了那個位置 就要承擔相對的責任

若沒有辦法 盡可掛冠下台

 

教育行政的草率跋扈,通常以便宜行事為濫權藉口

許多粗糙的決策或行政服務

都是以便宜行事的心態和作為來遂其行

當我們被那樣草率跋扈的行政對待過以後

才知道什麼是民主 什麼是服務 怎麼樣才是現代化


民主法治時代下的教育行政官員,

仍不免媚俗的以帝治思維為行事依歸~

我猜想 那是一種交換吧

有人手上有塊肉 很多人就會搖尾巴

肚子不餓的人 就不要責怪那些人啊

(你這個晉惠帝!)

 

下文是我在今年八月初

應邀發表在教育電子報462期的文章

 

教育的兩難

關心孩子教育與成長的老師或家長們

可能都面臨過一個困惑與兩難

就是到底該提供給孩子一個

更高更強的標準與方向來鼓勵和鞭策孩子呢

還是應該讓提供一個較寬較平的尊重和接納

來讓孩子思考與選擇 

我們一方面在追求優質、卓越與競爭力上著力

另一方面卻也盼望能朝著多元、尊重與適性發展

來疼惜與培育我們的孩子。 

這兩者到底是相容相契、並行不悖呢

還是有著根本上的對立和矛盾呢

得我們來思考。

 

以芬蘭教育為例 

這個國家曾連續多年摘下世界經濟論壇WEF 

「全球競爭力」冠軍

教育制度被認為全球最優、

國民閱讀率和教育程度也位居世界之冠。

他們從小就標榜不分類、不排行

教育孩子所有的事物都是好的

透過自動自發得精神來培養孩子追求夢想得力量

大人只是站在一旁陪伴和共同討論不做強力得引導。

他們寒暑假沒有作業學校也不開輔導課

讓家長和小朋友一起去探索自然與人文

給予最大的空間和選擇權。 

 

但是相較於芬蘭的開放自主

在教育評比上也名列前茅的

日、韓、台灣的老師與父母們

則傾向於投入較多的主導和鞭策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所以在課程的設計上

做了許多加深加廣的規劃和實施

也安排了許多的課業或才藝的補習

希望透過成人的引導

及早建立更好的學習架構

採取了完全不一樣的態度和作為。

 

在教育上這兩種不同的思維

會產生不一樣的課程設計與教學評量

優質卓越的觀念

常常會朝向更強的學科知識、更紮實的基本學力

多元適性則會朝向比較寬容的多元發展、

較重視才藝與興趣的培養。

標準化、共通化是一種便於管理和掌握的方式

有利於推動和檢核

在教學或學習上

如果能用一套模式去管理

當然容易有效提昇某些數據

菁英化、卓越化

讓課程的規劃更趨於統一性、工具化

以便於更有效的與世界同軌同步

但是這種標準化

卻容易造成師生個別性的壓縮或扭曲

引發其他層面上的問題和影響

各有其優缺點和考量。

 

 教育政策或課程規劃無法脫離社會文化而獨立

教育研究更是深受社會思潮演變和價觀的影響

當社會一片追求優質、卓越、競爭力時

適性發展、多元智能和個別差異就容易被忽視

反之亦然。

這就是為什麼當年吳京教育部長

上任的第一天去拜訪王永慶時

王先生會說沒有教育改革只有社會改革。

但是教育不應該被社會潮流牽著鼻子走

教育工作者應該有所定見與涵養

來形成新的社會共識與脈動。

到底要朝向卓越還是適性

相信真理會越來越明

有賴更多教育工作者來深思與發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