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1302)商業周刊 有一篇
執行長王文靜的文章「無址之信」
提到她最近收到一封署名給她的信
但是地址卻只寫了「台北市民生東路」
這樣住址不完整的信 按理說 是不會寄到她的手裡
所以讓她既意外又感動
她自認為不是馬英九或張忠謀
郵差沒有義務要認識她
一條民生東路有幾千戶人家
郵差沒有責任義務要去尋找可能的對象
這事的差錯乃在於寄件者的疏忽
郵差 如果不去處理
不會遭受上級或收件者的任何責怪或懲罰
甚至也不需要有一點兒良心不安
如果努力去解決了 其實也不會得到任何讚賞或獎勵
因為沒有人會知道
但是 這位郵差先生卻做到了
她說 我不知道他是誰 但是他喚起了我
對台灣「郵差精神」的回憶
過去幾十年來 有太多類似的故事
在不同人 不同時代發生---
讀完這篇文章 除了感動之外 我的感想是
像這樣的郵差精神 其實在我們的周遭並不少
至少在小學校園裡面 隨處可見
有人說 教育是良心的工作
這句話正凸顯了
教育當中有很大的空間是教師的一種態度與決定
老師面對班級經營 個案輔導 課程與教學 親師溝通 等等
其實都有相當的彈性和選擇空間
常常是 你做多了 不一定可以得到獎勵或肯定
你少做了 也不一定會受到懲罰或質疑
但是 事實上 我看到絕大多數的老師
都是自動自發地 額外花時間地在幫孩子
提昇各種學科基礎 矯正他們的行為態度
建立他們更好的學習能力和品格規範
我們如果深入去班級看
就會發現 第一線的老師 真的花了很多心血
在培養孩子各種能力
每天不辭辛勞地在陪伴、鼓勵和鞭策孩子
提高閱讀能力、增強發表能力、
背誦成語唐詩名言佳句等等
為了矯正還的偏差行為 常常花耗許多的心力
和孩子比耐心 和家長做馬拉松的溝通
做這些事情 常常吃力不討好
成效也不一定馬上能呈現
做的好 也不會有人來肯定讚賞
沒有做 也不一定有人會知道
但是 老師們多年來卻一直地堅持著
或許有人會說 這些事本來就是老師的工作
不然老師要做什麼呢
沒有這種努力奉獻的精神 還有資格當老師嗎
要這樣說 我也無法辯駁
不過就像 前文提到那個郵差一樣
如果硬要去分析 我們也可以說
他常常寄送民生東路的信件
久了 自然可能知道哪個名字住在哪裡
(電影戀戀風塵裡的郵差還因為
常常幫當兵的男主角送信 最後搶走了女主角)
那郵差把信寄給王文靜 又有什麼好說的呢
那不就是他的責任 那有花耗他多少時間嗎
有需要我們去肯定和讚揚嗎
所以難怪王文靜最後會感嘆說
我另一個感觸是
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吝於給讚美
小事猛批 或動輒爆料
對於他人的好 拿得順理成章---
我們總是用很大的標準來要求每個人
因而看不到那些細微奉獻的價值
如果我們能夠敏於感動 樂於讚賞
把責任歸於自己 把感謝分享給別人
多些掌聲 多些肯定 多看見美好
相信 這個社會一定會更溫暖和幸福
您覺得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