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利用中午午休時間和導師及家長談學生的問題
孩子很聰明長得一表人才 懂得察言觀色
看起來就是一個優質的學生
但是一年前 他的狀況就讓級任 乃至於資源班老師頭痛
在教室時 常常不肯配合班級的進程
明明很聰明 卻偏偏不肯用心
人家寫習作 他一動也不動
輪到他上臺 他硬是不願意
輕易就和同學起口角或肢體衝突
在資源班時 也常常和同學爭執
因為細故就動手動腳 口出穢語
當時資源班老師不得不請家長來協助管教
後來 甚至就完全停止到資源班上課
去年我接手後可能運氣不錯 磁場也相近
當我努力和和建立良好的關係
也將課程上做了一些調整
新人新氣象 彼此磨和
經過了一個學期 原本許多的問題
竟有了明顯的改善
現在 他已經能夠依照班級的進程學習
也減少了一些同儕間的衝突
但是 別高興的太早
某些狀況還是讓導師不放心
所以 今天就利用午休時間 邀集三方面共同來討論
其中最明顯的問題就是衝動的狀況
這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 常常忍不住想要佔為己有
遇到別人不友善的態度 很容易就有肢體動作或言語挑釁
導師用了許多行為改變技術的獎懲方法 卻效果有限
原因之一是 他很聰明 能夠評估各種狀況
當他受罰時 他不一定願意乖乖受罰
總是找各種漏洞來閃躲 規避
老師能使用的法寶都快要用盡了
卻無法真正改善情況
剛好前幾週 我手上那個號稱全校最重的個案
有了新的契機 給了我某些新的領悟
事情是這樣
輔導室努力爭取校外資源
因而有額外一筆經費
邀請了專業醫師來協助老師家長和小朋友
那位醫師看到我的個案 一言就斷定
那孩子是ADHD 的明顯個案
直言 需要藥物的治療和協助
也很湊巧 前不久剛和另一位心理師談到藥物的意義和效能
她提到 藥物對某些孩子的幫助非常重要而迫切
因為 那些過動 衝動的孩子
有許多行為其實是無法自我控制
面對自己老是出狀況 他們其實是很無奈也無力
他們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可以 不要那麼衝動
但是 他們不能體會那種「自我控制」的美好經驗
如果透過藥物的協助 其實是有可能獲得這樣的經歷的
過去我一直認為 藥物的使用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不得不然
態度上是比較消極
但是心理師的看法 讓我了解到藥物的積極作用
我就想起有一次聽到洪蘭在演講中提到
她知道有國中老師 原本很躁動 焦慮 情緒極為不穩定
但是 在服用百憂解之後
變得非常溫柔 彈性 有耐心 願意傾聽
對孩子有著無比的關懷和愛
創造了非常的動人的師生關係
當時 我聽了那場演講後的感覺是
適度的引用藥物 合宜的借重科學或醫學的協助
其實是有它的必要和價值
當然 我知道關於藥物的使用
不同的醫師可能有不同的見解
不同的孩子(或大人) 對藥物的反應也不同
(不同的症狀或程度 對藥物的反應也不一樣)
因此 無法一概而論
但是 我知道如果 在生理上有某些過動 衝動的孩子
他們其實是需要被理解 被包容 被協助
課程的調整 作息的考量 環境的配合 飲食的搭配
乃至藥物的考慮 都是值得去思考的措施
不宜 先入為主的排斥
否則 可能就會錯過了可以幫助孩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