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雖是週末 但是有很多小學 卻是要上班
因為 今天是辦理「學校日」的好日子
依照規定 開學兩週內各校需要辦理這活動
第一週通常太倉促 第二週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學校日」這個名詞 現在可以說是耳熟能詳童叟皆知
但是12、3年前 在臺灣社會算是一個新鮮的名詞
(之前是叫做母姊會、懇親會、家長座談會之類的)
是效法美國模式 認為家長有參與學校事務的權利與義務
統一訂定學校日 要求家長老師共同討論孩子的成長與學習
學校老師不管是在教學、輔導、生活管理上、課程或活動的進行
很多地方 都有需要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雙方有足夠的理解和信任
整個教學成效、行為管理 都能獲得明顯的改善
相反地 如果缺乏足夠的理解和支持
很容易產生無力感或衝突
就容易衍生許多惡性循環 十分可惜
問題是 現代社會 雙薪家庭 大家都很忙碌
要三餐 要繳稅 要房貸 要學費 要補習費
還可能要面臨搬家、無薪假或轉業等問題
生活有許多的困頓和無奈 如何能關心到學校呢
老師自己也一樣 有著上述類似的挑戰
同時也要處理家務、面對公婆、孩子會生病、
各種學生行為問題、挑剔或不能將心比心的家長等
老師也分身乏術 各有各的苦衷
親師溝通一直存在著很大的改進空間
學校日 就是因應這樣現實環境下的設計
希望家長們 至少在這一天可以抽空來參加
公司或工廠方面 應該准予員工請假參加學校日
老師更應該全力準備好相關教學計畫或宣導事項
把握這一天的時機 搭建良好的親師對話平臺
親師溝通 就像人際溝通一樣
潛藏著許多的課題和挑戰
過去家長對老師 有極高度的尊重
所以不太敢詢問老師各種作法或原則
老師也不太需要去積極和家長做溝通或討論
雙方保持著某種客氣的距離
現在的家長 對老師有較多的懷疑或干預
很容易就對老師處理課業或孩子行為提出不同意見
甚至動不動就跑到教務處、校長室興師問罪
再不然就是打1999或召開記者會
這些反應方式 讓老師們反感、灰心或恐懼
雙方形成了更大的距離
學生也是親師溝通中一個重要的中介因素
隨著民主尊重的時代潮流
學生從嬰幼兒、幼稚園開始
就習慣被寵 被包容
生氣打阿公 全家笑呵呵
不想吃飯 把碗砸破 好啦好啦 不吃這個不吃這個
在餐廳東奔西跑 發出怪聲音 被制止
不勸告孩子 反而覺得餐廳沒人性
上完廁所不沖水 默默幫他沖 長大就會了 沒關係
-----------
各種行為 受到很大的寬容和接納
老師在管教上 無法取得家長的支持
某些熱情或專業判斷 逐漸蒙塵
因此 親師溝通 萌增障礙點
有些老師因而對於學校日的活動不太抱有希望
只當成不得不面對的例行活動
其實這樣的態度應該是可惜的
因為 除非你能完全獨立的管教學生行為
和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除非你能完全不需要家長的配合和支持
除非你能確保自己的任何作為都不怕被挑剔
否則 親師溝通仍然是目前時空下的必要歷程
甚至 可以進一步來說
學校日的親師溝通 是老師非常珍貴的平台
透過這樣簡單而自然的機制
可以拉近親師距離 形塑新的溝通模式
非常有利於未來各種問題的預防及目標的達成
老師們能不珍惜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