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祕密在於有閒功夫擔憂自己是否幸福
~蕭伯納
幾年前,一個闊別多年的朋友
突然透過包裹的方式寄了一本書給我,
書名是「慈悲」,達賴喇嘛所寫。
那時我並沒有完全讀完這本書,
然而 書的前面幾章仍然給了我深刻的印象,
主要是談到痛苦這個主題。
雖然事隔多年,一談到痛苦,
我就想起這本書。
達賴喇嘛說:
我們面對痛苦 所採取的態度關係重大。
如果我們太接近的看它,可能被它襲捲,
除了感到痛苦,還覺得沮喪與焦慮。
但是,如果我們從不同的觀點來看相同的情況,
可能發現 雖然情況悲慘,卻也可能更糟。
這種看法減輕了焦慮與痛苦的程度。
每一件事情都有許多不同的角度,
如果我們只看負面的角度,
我們將被它所淹沒。
這個道理告訴我們,痛苦有時是相對的,
發生什麼事 所應有的反應 並不是絕對的
譬如:當別人都坐在位置上,我卻被罰站,
會覺得痛苦、難堪,
但是 當別人是被罰半蹲、罰跪,我卻只需要罰站,
就覺得慶幸些。
當別人被開除、流落街頭,我卻只是放無薪假,
也許還是聊堪告慰吧。
這就是相對的道理,
如果不能改變現實時,或許可以改變想法,
就可以減輕些痛苦。
當然這種換個角度想,有時候會有點兒阿Q,
明明被欺負了,卻故意說這個世界反了,兒子打老子;
明明應該挺身而出,但是沒膽量,
就說我應該留著有用的身體做更有貢獻的事情,
然後逃走了。
不過有時候,阿Q卻是減低痛苦的良方,
斤斤計算,本來就是痛苦的最大供應商。
胡適之,以前讀書時,看到前輩說:
十件痛苦的事情中,有九件是自找的。
胡適之起初覺得很有道理,
但是後來他卻不以為然,
因為「隨著年歲增長之後,
我發現連那第十件也是自找的」
這就是說,不要太跟自己過不去,
有時候阿Q也不是壞事。
我們面對痛苦的解決辦法,
第一條就是不要再增加痛苦。
急著想要逃避、閃開痛苦,
往往就會增加痛苦,
因為世間有很多事不一定能夠立刻解決,
時間 常常是必要的轉化酶,
少了它就產生不了效果來。
像蕭伯納說的,
「 痛苦的祕密在於有閒功夫擔憂自己是否幸福」
很多痛苦其實是庸人自擾所產生的,
越去操煩、挖掘,就失去的越多。
我們面對痛苦所採取的態度關係重大,
其中最好的態度,可能是聖嚴法師所說的四它: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其中最難的部份可能是放下它,
因為即使你積極面對處理,不一定都能夠完全解決,
這時候就需要達賴所說的轉念
「 雖然情況悲慘,卻也可能更糟」,
想一想,或許就會安慰自己,
幸好只是這種狀況,其實還有可能更壞的,
如此一來,或許就輕盈多了。
當然有時候,轉念了仍然無法完全掃除痛苦的感覺,
這時或許就回到第二輪的四它,
再次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試著去感受痛苦的意義與價值,
像達賴所說的:
痛苦是不幸的,但是有時卻能喚醒人類的心靈,
不管它的作用有多大,當你願意相信,
某種力量或許就開始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