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0.jpg    

 

There is a limit to how much one man can do---

跳出格子外,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樣的可能 !

 

最近在閱讀中幾次讀到「天花板效應」,

意思是說,已經達到頂點了,無法再跨越,

引申為需要突破的瓶頸。

譬如總統大選中,雙英對決,

隨著事件的變化,雙方似乎有起有伏,

但是隱約之中,似乎最高只能達到某種支持度,無法再跨越,

所以被戲稱為「已經碰到天花板」了。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天花板的覺知和突破。

不管是外在的各種條件、內在的性格、能力、特質

其實有很多部分都有成長的空間,

但是常常因為不夠了解或努力刺激,

因而過早停頓,使得天花板太早形成。

 

我們觀察一個人的潛能優勢時,

常常會去看他的可塑性、能動性、發展性的空間有多大,

看別人容易,卻常常忽略了自己。

人們高估或低估自己,無法準確的評估自己的真正潛質,

太早就讓虛假的天花板給擋住而伸展不起來。

 

今天的空中英文,介紹一個故事:

一個有錢人請了一個數學家

來幫他分析如何能夠獲利更高、過得更快樂。

這個有錢人出遠門回來後,

發現這個數學家把他所有的錢財都散盡了,

他氣得七竅生煙,卻也為時已晚,

無奈地流落街頭,

這時他發現街頭巷尾每個人

都對他非常友善和感謝,招待他、歡迎他,

並聽候他的差遣。

後來他竟然賺了比原來的財產好幾倍的獲利。

原來數學家經過細密的推算之後,

發現There is a limit to how much 

one man can do by himself.

一個人的努力,終究有極限,

只有讓更多人來幫忙賺才能突破天花板。

 

這個故事當然不是真實的,

裡面有許多不合理或巧合的因素,

不足以當勵志的故事。

但是卻引發我對於天花板的聯想。

跳出格子外,會看到更多不一樣的可能。

我們常常在固定、慣性的模式中去思考或行動,

永遠在那樣的圈圈中擺盪,

其實是無法呼吸到不一樣的空氣、

看不到新的可能。

 

前一陣子,想買臺筆電,

到底是買macbook Air 還是macbook pro? 

就寫信請教好朋友,想聽聽他的專業建議。

朋友很詳盡的比較兩者之間的異同和優勢之後,

輕輕的說了一句:

---建議不要考慮這些因素啦,

生命為何要耗在等待產品降價打折上?

其實這正巧打中我的罩門,

許多時候我看不到某些可能性的空間,

輕易的就被天花板給擋住了。

自從買了智慧型手機和筆電之後,

我的行動動能提高了,

本來每天只是窩在書房喘息,

現在發現我可以到圖書館去看書,

同時也能打作業、流覽或蒐尋訊息。

 

天花板一直都在,不管你是否有覺察與感受。

但是有些是被自己的慣性或視野給降低了,

在突破現實的天花板高度之前,

先找回自己的勇氣和想像力,

或許你會發現,轉個念、做點兒嘗試,

眼前的景象就漸漸有所不同,

我正摸索與嘗試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