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is a limit to how much one man can do---
跳出格子外,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樣的可能 !
最近在閱讀中幾次讀到「天花板效應」,
意思是說,已經達到頂點了,無法再跨越,
引申為需要突破的瓶頸。
譬如總統大選中,雙英對決,
隨著事件的變化,雙方似乎有起有伏,
但是隱約之中,似乎最高只能達到某種支持度,無法再跨越,
所以被戲稱為「已經碰到天花板」了。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天花板的覺知和突破。
不管是外在的各種條件、內在的性格、能力、特質
其實有很多部分都有成長的空間,
但是常常因為不夠了解或努力刺激,
因而過早停頓,使得天花板太早形成。
我們觀察一個人的潛能優勢時,
常常會去看他的可塑性、能動性、發展性的空間有多大,
看別人容易,卻常常忽略了自己。
人們高估或低估自己,無法準確的評估自己的真正潛質,
太早就讓虛假的天花板給擋住而伸展不起來。
今天的空中英文,介紹一個故事:
一個有錢人請了一個數學家
來幫他分析如何能夠獲利更高、過得更快樂。
這個有錢人出遠門回來後,
發現這個數學家把他所有的錢財都散盡了,
他氣得七竅生煙,卻也為時已晚,
無奈地流落街頭,
這時他發現街頭巷尾每個人
都對他非常友善和感謝,招待他、歡迎他,
並聽候他的差遣。
後來他竟然賺了比原來的財產好幾倍的獲利。
原來數學家經過細密的推算之後,
發現There is a limit to how much
one man can do by himself.
一個人的努力,終究有極限,
只有讓更多人來幫忙賺才能突破天花板。
這個故事當然不是真實的,
裡面有許多不合理或巧合的因素,
不足以當勵志的故事。
但是卻引發我對於天花板的聯想。
跳出格子外,會看到更多不一樣的可能。
我們常常在固定、慣性的模式中去思考或行動,
永遠在那樣的圈圈中擺盪,
其實是無法呼吸到不一樣的空氣、
看不到新的可能。
前一陣子,想買臺筆電,
到底是買macbook Air 還是macbook pro?
就寫信請教好朋友,想聽聽他的專業建議。
朋友很詳盡的比較兩者之間的異同和優勢之後,
輕輕的說了一句:
---建議不要考慮這些因素啦,
生命為何要耗在等待產品降價打折上?
其實這正巧打中我的罩門,
許多時候我看不到某些可能性的空間,
輕易的就被天花板給擋住了。
自從買了智慧型手機和筆電之後,
我的行動動能提高了,
本來每天只是窩在書房喘息,
現在發現我可以到圖書館去看書,
同時也能打作業、流覽或蒐尋訊息。
天花板一直都在,不管你是否有覺察與感受。
但是有些是被自己的慣性或視野給降低了,
在突破現實的天花板高度之前,
先找回自己的勇氣和想像力,
或許你會發現,轉個念、做點兒嘗試,
眼前的景象就漸漸有所不同,
我正摸索與嘗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