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f10.wretch.yimg.com/youciyi/3/1715942585.jpg)
分享是一種感動 也是一種力量
好事 我們不只應該去做 還應該廣為宣傳
但是 好事如果不是別人的推崇
而只是靠自己去宣揚
有時反而會弄巧成拙 引起不必要的反彈或誤解
今天 中國時報就看到一則這樣的報導
霧台原民連署 抗拒住大愛村
慈濟為八八風災部落災民蓋永久屋的美意,已因不同宗教信仰、文化而產生爭議。屏東霧台鄉四個魯凱族部落的原民團體擔心,未來大愛村會如同高雄大愛村一樣充滿「慈濟圖騰」、不尊重原住民宗教信仰與文化---
去年華文部落格大賽第一名的「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
曾經深入報導相關大愛村的建設過程 引發和慈濟的某些對立
其中一個較為令人遺憾的地方是
裡面有不少「慈濟圖騰」
我個人對於慈濟的善行是相當感動與肯定
但是對於在災區或災民身上留下有行善者的標誌或圖騰
則持有不安與不解的想法
我很同意 善行可以被宣揚 被記憶
因為感恩 是人類社會非常珍貴的品德
但是 由行善者在受惠者身上加諸 則是讓人遺憾的
我記的去年 自己在輔導室工作
曾經有個公益團體主動表示要送書包給弱勢孩子
我們當然很歡迎 因為當時書包還沒製造
會議中該團體曾經提到要在書包上打印一個符號
我當時強烈建議 第一不要放在外面
如果要一定要放 只要圖 不要文字
( 圖是一個陽光 字是「陽光助學」)
我們是受助單位 理論上要尊重贊助者
但是當時我很明確的表示 不適合放在書包外面
對弱勢孩子有標籤作用不好
該公益單位當時表示會慎重考量
但是 不久後 書包送來了
不但是放在書包外面最明顯的位置
而且圖和字都有 讓人看了氣結
原本美好的善意 卻讓人覺得有
拿弱勢孩子來當文化美容的感覺
那是很不好的印象
我當然不知道那個決策過程的思考是什麼
但是我們曾經收到好市多送來的20個書包
上面一個標籤或圖騰都沒有
那種愛與善 更讓我感動
就像昨天中國時報頭版報導的另一則新聞
行善半世紀 老翁不能說的祕密
在台南鄉下開小雜貨店的殷姓老翁,從廿一歲退伍、工作後,儘管收入不豐,仍瞞著家人,天天攢存小錢,每月持續捐錢給慈善團體,從最早月捐一、兩百元,到現在年捐九萬多元,連老人年金全都奉獻。如此行善已近半世紀,枕邊人和三個兒女到現在還蒙在鼓裡,他決定讓這個祕密跟他一輩子。
這是不是更讓人感受到深層的感動呢
行善要不要人知
我覺得 善行要被彰顯 好事要多傳播
但是 避免強加諸於受惠者的身上
讓所有的受惠者帶著標籤 真的讓人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