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草的同時,不要連美麗的花也給鋤掉了
常言道:「教育成敗的關鍵在於教師」、
「好的老師讓你上天堂、不好的老師讓你住套房」。
好的老師可以因材施教、適性輔導、活化課程、
活潑教學、啟迪學生的學習動力、
導引良好的品格和態度,
進而變化學生氣質、改變孩子的命運;
而不好的老師默守成規、畫地自限、
窄化了學生的創意和想像力、
阻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耽誤了他們各項的發展,
同樣影響了孩子的命運。
所以老師的良窳,對學生的影響至鉅,
應該沒有人懷疑。
問題是要如何分辨老師的好壞、
如何進行獎優汰劣、如何避免在分辨的過程中,
產生了更大的問題,
以及如何在防弊與興利之間找到平衡,
乃是目前在處理「不適任教師」的事件時,
普遍要面對與思考的問題。
西方有句俗諺說,
「倒洗澡水時,不要連嬰兒也一起給倒掉了」,
不適任的老師雖是教育現場的毒瘤,
理應快速地清除,
還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學習氛圍和機會。
但是從老師的角度來看,卻不得不提醒,
「鋤草的同時,不要連美麗的花也給鋤掉了」。
處理不適任老師,
絕不是「寧可錯殺,也不容誤放」,
而需要注意,是否引發了寒蟬和漣漪效應,
導致了現場老師的熱情冷卻、
綁手綁腳、處處自我設限,
如果是那樣的局面,
那損失的反而是大多數的學生。
以下是筆者針對處理不適任教師
所可能引發防弊與興利之間的平衡問題,
提出幾點我的淺見:
一、良心來自內發、熱情源於自信
俗話說,
「教育是良心的事業,老師是良心的工作」,
為什麼呢?
我想,那是因為老師所面對的是
活生生的個體、是有血有肉的孩子,
不是個物件,也不是商品。
教育現場的規範不論有多麼詳盡,
仍然有太多事情是
老師可以選擇要做或不做,以及如何做,
這時候老師的決定取決於他的良心和熱情。
良心來自於一個人內在的自尊自重,
更來自於別人對他的正面期許和看重,
如果我們用防賊的方式來對待老師,
恐怕不只無法有效引發老師的良知良能,
恐怕反而產生了壓抑和束縛。
熱情是一份能量、一份動力,
乃自於一個人的自信和希望,
老師如果對於自己的工作有自信、有安全感、
有一些期望,
他就比較能夠激發出那份動能和活力來進行教育活動,
而這些都有賴於一個更信任和支持的環境。
二、與其圍堵防弊、不如開放興利
法令的制定,往往是兩面刃,
給了安全的同時,也限縮了自由,
給了自由的當下必然也衍增了風險;
在提醒老師們注意言行和規範的同時,
無形中也壓抑了老師的熱情和創意。
現在還有多少老師能在場面溫馨或歡樂
的氣氛下,自然地去擁抱學生?
現在還有多少老師願意犧牲假期
帶著孩子上山下海騎腳踏車等體驗學習呢?
老師們戰戰競競,
擔心一個閃失就成了被告,變成不適任老師!
在面臨著越來越繁瑣嚴苛的要求和標準,
老師們的自信和熱情,
常常在這些規範中受到限縮。
只為了少數不肖教師的錯誤行為,
卻要葬送絕大多數好老師的專業自主空間,
這損失也太大了。
因此,與其圍堵防弊,
不如強化優良教師的獎勵,
形塑更多的楷模和榜樣,
提供更親近的校園故事、感動的事蹟,
相信更能激勵老師的熱情和願力。
三、增賦教師自律、暢通親師對話
最了解老師處境、最能判斷教師作為良窳的人,
其實就是老師。
強化教師專業團體的自律,
是解決不適任教師最有效的途徑。
或許有人會覺得
老師當然會站在老師的角度來袒護老師,
這點當然是有可能性,
但是教師團體其實也很想把害群之馬揪出來,
讓教師的形象可以更提昇、更受到尊重,
因此,如果增賦教師團體
有更大的參與相關法令和規範的權限,
應該是解決不適任教師的認定
和啟動教師自律最好的途徑。
另外讓親師兩端有更多的相互了解和對話,
也有助於化解誤會,建立教育合作的夥伴關係,
同時也可減少不適任教師問題的惡化。
四、孩子不能等待、老師需要關愛
智利詩人普利斯多特曾說:
「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可以等待的,
唯有孩子的學習不能等待,
因他們的骨在長、意識在形成,
我們對他們的一切,
不能答以明天,他的名字是今天!」
的確如此,
不適任教師可能讓孩子們的學習停滯、
甚至受到傷害,
必須要積極的去處理和防制。
但是如果因此就無限上綱地
輕易地制定法令來防堵、
限縮老師的自主空間,
有時反而倒過來傷害了孩子的學習和發展。
因為一個受尊重、被關愛、有自信、能自主的老師,
乃是教育現場的活力、熱情和創意的憑藉。
中國古聖人老子說: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臺灣俗諺說:
「嚴官府出厚賊,嚴父母出阿里不達」
意思都是提醒上層的管理者注意,
規定越是嚴苛繁瑣,
問題反而越是紊亂叢生。
因此,在處理不適任教師的課題時,
主政者必須審慎思考防弊與興利之間的平衡,
避免挖東牆補西牆、治絲益焚的後遺症,
那絕對不是關心教育的人所樂見的結果。
(本文引自 我去年發表在台灣教育評論月刊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