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選自網路)
旅行 有如連日燠熱高溫後的驟雨
讓人感到清新舒爽
猜想 很少人不喜歡旅遊
也很少人會質疑旅行的價值和意義
中國人甚至認為「讀萬卷書 不如行萬里路」
馬克吐溫說﹕
「旅行可以消除成見﹑偏執和狹窄的心胸。
在大地的小角落裡混日子是孕育不出恢宏寬大的胸懷」
尤其是出國旅遊 接觸到異國文化
面對不同的習俗 生活習慣 價值觀
常常會產生巨大的刺激和衝擊
當然這些刺激和衝擊 未必都是正面的
所以歌德對著他即將遠行的孩子說
「不要帶了一些不適合現況的因子回來」
因為 不同的差異 往往有其深遠的脈絡歷史
無法一概否定或任意抄襲
我覺得旅行若從內在目的來看
至少可以分成三種
一、探險:一種冒險和心發現
重點在於心靈的挑戰與刺激
專門往那神祕之境深入探索
特別想去 闖以前沒有闖過的 到以前沒到過
經歷以前所不曾經歷的
這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敏銳的好奇心
也需要有一定的勇氣和熱情
其核心在於領受和體驗
二、觀光:一種旅遊版圖的擴展
重點在於眼界或認知方面的增長
去學習新文化、新知識、增廣見聞
通常行程是緊湊充實的
但是停留是短暫 快速的
表面積寬廣 地基則不是重點
三、度假:一種放鬆與放下的享受
重點在於身心的舒放和歡喜
通常步調和節奏慢而輕快
不在乎錯過景點 也不做需要太多勇氣的探險
卸除工作期間的壓力和疲勞
讓自己好好地深呼吸才是核心目的
其實我們一般人去旅遊
或多或少都參雜著上述三種目的
非常純粹的探險度假或觀光的人 可能屬於少數
但是 有些人可能 每一種都想要
結果卻是 兩頭空 三頭空 ~:)
多數人旅行時會結伴
有經濟上 心靈上或安全上的考慮
不過 旅行的過程 卻很容易衝擊到友情的地基
錢鍾書在「圍城」裡面說
旅行「最試驗的出一個人的品性
旅行是最勞頓、最麻煩 叫人本像畢現的時刻
經過長期旅行後 而彼此不討厭的人
才可以結交做朋友」
所以有人就建議
「 一旦確定自己的終身伴侶,在進入結婚禮堂之前;
兩人至少要結伴出國自助旅行一次。」
因為 旅行是既存結構崩解的最佳觸媒
在旅行過程中 有太多事情需要相互協調配合
不管是時間觀念 金錢的態度
互相關心的體貼 彼此協助的細膩
耐挫力 幽默感 價值觀---
全都在旅行的互動中 一覽無遺
我有個長輩 當年有一次好不容易
和先生一起去環島旅遊
回來後得到一個結論:
「寧願待在家」
旅行是 跳脫現在一成不變的生活
走入另一個時空 去感受不一樣的世界和自己
如果時間夠長 旅行必然會在我們的生命裡留下刻痕
只是我們不一定能夠立即覺察
今天已經九月了
那達達的馬蹄聲
應該已經把歸人們的行囊和新能量帶回
那麼 準備上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