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夜 續談電影
前天提到鵝湖之會 現在做一點補充說明:
將近一千年前(1175)
中國曾經有過一場非常重要而著名的學術會議
被稱為哲學上的華山論劍~「鵝湖之會」
這個會議探討的主題~做學問的方法
和我關切的問題~該如何看電影有異曲同工之處
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
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於一」
於是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見面
在這場大辯論中 雙方「相與講其所聞之學」
陸九淵從「心即理」出發
認為只要「明心見性」即可
所謂「苟為知本,六經皆我註腳」
致使「朱熹不慊」 朱熹強調「格物致知」
認為格物就是窮盡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極
雙方爭議了三天 陸氏兄弟略佔上風
但誰也不能說服誰 最後是不歡而散
這和看電影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朱陸的爭辯 探討到和哲學、看電影
都共同面臨到的相同問題~
學習或能力到底是由外而內 還是由內而外所產生
朱熹認為「泛觀博覽」、「格物致知」
亦即通過多閱讀聖賢的經典
窮究事物的道德之理來促進道德的了解才是正確之路
陸九淵則認為「發明本心」、「約之以禮」、「先立乎其大者」
強調人的心靈具有先天的智慧
所以首先應該啟發他的靈感
等他先天智慧充分開展了 才教他廣泛地閱讀各方面的著作 加以分析研讀
做好看電影前的基礎建設
到底應該先如朱熹所言「泛觀博覽」、「格物致知」
還是陸象山的「發明本心」「先立乎其大者」呢?
關於先立乎其大者
我想到一篇好像叫「生命的鵝卵石」的網路文章
教授要學生把一堆大小石子放入罐子
後來發現「如果你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去
你也許以後永遠沒機會把它們再放進去了」
那麼什麼是看電影的「生命的鵝卵石」呢?
明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