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視題材為唯一的重要因素

我想複製的是介於題材和我之間的東西

                                        ~莫內

 

 

兩個月前 參與同事的集購

買了四張莫內畫展票

(因為腦海裡仍殘留著上次

全家去看梵谷畫展的愉快經驗)

結果等了兩個月 才在畫展結束的最後一天

湊齊了全家人一起出發

 

一路上我們津津樂道著 當初黃金印象展時

那大排長龍的景象 兵馬俑時怎麼個水洩不通

沒想當 今天的人潮 竟然也不遑多讓

光是排隊進場 就花了一個多小時

沿途有許多工讀生 協助維持秩序

他們手上拿的牌子寫著

已經有買票的請從後面開始排 不要懷疑

原來這麼一長列 看不到盡頭的人

都是已經買了票卻進不了的人

 

對於畫展 我向來以朝聖的心情看待

尤其這種大型畫展 通常都是難得一見的名畫

我雖然對賞畫 一竅不通

但是 花個兩百來元 卻可以欣賞到這些無價之寶

總是非常值的

更何況 每次參觀後 都有不少啟發

 

這次和vita一起看  我們兩人都深深反省

以後對於學生的作品一定要多加包容和賞識

因為 莫內的許多作品 看在我們這些外行人眼裡

就像是學生 潦草應付的未完成作品

 (拍謝 這是鄉下俗人的老實說)

因此 我們倆忍不住在偉大的畫作前

悄悄地懺悔 下次不要再叮嚀學生

什麼把畫面弄豐富些 繪出意象來

(譬如這裡可以畫棵樹 那裡可以添幾隻飛鳥----之類的)

 

其次 莫內的用色也挺大膽的

有些作品 可以說一整團的火 令人眼花撩亂

所有的顏料 彷彿沒有秩序的混在一起

那視覺效果 讓我們這種門外漢 完全迷茫混沌

有些畫面又異常的低沈灰暗

難以辨識 那樣的低彩度 傳達了什麼樣的思維情感

真忍不住要懷疑起他是否有色盲

 

我可完全沒有任何質疑或批評的意圖

一來 我是完全的畫癡(不是癡迷的癡 而是音癡的癡)

二來 莫內的威名 豈容得了我等小輩來說嘴

 

只是逛到後面 看到有關莫內的一些評論時

赫然發現 我們兩個草包的某些感受

竟然也和許多國際級藝評家的觀點相去不遠

(哈哈 拍謝 往自己臉上貼金!)

 

根據專家的評述

莫內的作品最受詬病之一

就是讓人覺得沒有畫完

據說當初他畫的〈日出:印象〉巴黎展出時

受到了一些冷嘲熱諷

人家把「印象」一詞用來形容

畫還沒有畫完,只留下了一點印象而已

「印象派」 最初是一個諷刺的貶詞

但是 莫內不為所動 仍堅持著這樣的畫法

他認為未完成 乃是大自然的真實寫照

生命本來就是不斷流動  大自然本來就是瞬息萬變

未完成 就是充滿著生機和可能

時間未完成 生命未完了 一切都是綿延不絕

因此反而有著剎那與永恆的交會和永續

終於開啟了繪畫史上的印象派

 

關於他用色的問題

也是引起許多人的討論及毀譽的焦點

有人覺得 他的畫糊成一團

鬆鬆散散的 顏色好俗氣!

有人覺得 那正是他的風格和特色

 

雖然他晚年確實得了眼疾 白內障

影響了他對顏色的判別和運用

但是 他對色彩的捕捉和詮釋

仍然獲得更大多數人的讚譽和喝采

詩人普魯斯特曾寫道:

莫內賦予花朵一個更為珍貴的底色,

   比花朵本身的色彩更令人感動。

他是要畫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看到一些藝術評論者的分析

給了我們一些安慰和指引

原來 我們這些外行人的感受並不孤單

我們只是欠缺更深入的品味能力(而已?)

不過 也藉由專家的指引

讓我們學習到如何轉換角度來欣賞不同的藝術

 

我們多數人可能都不是畫家

當看到色彩或線條時

不會像看到文字或電影時產生發熱發亮的感受

我們可能連純粹欣賞畫作的能力 都還相當的勉強

需要一些指引和思索

但是 這並無損於我們參觀畫展

我覺得 只要能夠放開心 張開全身的感官

靜下心去感受 去學習

仍然有我們的小小收獲

 

每個人有他們的特質

那些能在線條色彩或在音符樂理中或在肢體律動—等

感受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人

天生就是那一門藝術的料子

他們自有他們的使命

而我們啊 只要有好的作品來

我們用點兒想像力和學習力

一樣可以成為快樂的學習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