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殺不死我的 讓我變得更強 ~尼采
昨天提到白曉燕案件,其中有兩個部分可以再深入來談,
第一是有關臺視記者戴忠仁,
當時非常聰明的,在警匪對峙的第一時間主動打電話到刑案現場,
取得恐怖份子的第一手資料,並且立即轉播給全國觀眾,
不旦讓臺視那一晚的收視率滿檔、他本人一炮而紅,
也讓全臺灣民眾夜未眠,
這件事當時讓其他同行既羨且妒,
事後卻也引發了許多討論與批判。
因為嫌犯在未受到審判之前,
已經先向社會大眾陳述案情及表達自己的處境,
這讓未來的偵察與審判都陷於不利的狀態,
因為,透過這樣的表述之後,至少產生了三大問題:
1、想像解體: 在歹徒還未親自透過媒體發言之前,
從警方或各種新聞報導中,
民眾對歹徒的想像是完全的負面、厭惡和恐懼的,
不是綁架、勒贖、撕票,
就是強暴、搶劫、竊盜,形象壞到不行,
在民眾的心目中,他們是完全沒有人性的惡魔,
全身榨乾了也擠不出一滴人性來。
但是透過歹徒的現身說法,整個印象瞬間解體破碎,
民眾突然覺得自己被誤導了,
加上歹徒已經被抓了,安全顧慮解除,
反而萌生了某些同情的理解。
2、引發對立: 因為歹徒的「盜亦有道」、
「某種角度,他也是社會不公之下的產物」、
「至少他也愛家人、愛孩子」、「貪官污吏更可惡」,
各種角度的觀點和評論紛紛出籠,
一般民眾反而把茅頭指向政府政策的偏失、警政司法的腐敗、
到處特權橫行才是更需要被檢討與改變,
所以衝擊了更廣大民眾的觀念想法。
3、模仿效應: 歹徒在被逮捕前,
想辦法透過媒體說出自己的委屈和部分的案情,
不旦能夠博得大眾的同情理解,
形成輿論的力量,有助於減輕刑責,
而且也短暫的享受到明星般的矚目,
所以後來有不少歹徒都紛紛效法,
私下和媒體接觸,讓媒體取得獨家報導,雙方各蒙其利。
當然,後來法界及社會各界也發現了上述的嚴重問題,
所以就訂定了相關的限制,
禁止媒體在未經警察及司法單位的許可下,
播報歹徒的訪談或聲明,
以防止歹徒利用媒體,
運用不正確的訊息或行動來混淆視聽、誤導大眾。
所以類似戴忠仁的事蹟,大概也是空前絕後了。
第二點我想進一步談的是,
謝長庭在歹徒的要求下進入官邸,接受歹徒的委託這件事。
歹徒當時身上所背負的命案已經有好幾條,
可以說是判幾個死刑都不足為過,
但是歹徒要求律師背景的謝長廷幫忙他保護家人,
避免被不必要的牽連。
謝長廷其實有好幾個理由不要接受:
1、危機四伏:亡命之徒,手上握有強大火力,
就算他所說的是真的,但是情緒一來,
隨時可能六親不認,謝沒有必要身涉險境。
2、死有何辜: 這樣的歹徒,
泯滅人性、做惡多端,死有餘辜,何必同情他,
他的小孩社會自有機制照護,
至於老婆、妻舅,自有法律的公平審判,
何需冒險接受委託。
3、被疑沽名釣譽: 全國矚目的案件,
那個時刻雖然冒著極大的危險,
但是如果成功,別人說你進去撿戰利品,
失敗了別人笑你活該。
但是謝長廷接受了,當時社會大眾有諸多不同的看法,
有人稱讚、有人冷眼、有人不恥,
事後媒體問謝長廷,難道你不怕嗎?
謝說的很有哲理:
「生死有命,要說危險,馬路就很危險了」,
不過事後證明,謝果然遭到相當嚴厲的批評,
尤其是歹徒的罪證一一被陳列出來,
大眾又回到對歹徒殘暴的印象,
謝的處境就顯得十分尷尬,
尤其以受害者身份出現的白冰冰,更是嚴詞抨擊。
隔年年底,謝參選高雄市市長,
當時吳敦義已經在高雄市擔任多年的市長,
民意支持度一直遙遙領先,
沒有人認為謝有可能可以勝過吳。
按理說現任者,而且是民意支持度大幅領先的情況下,
選戰的打法應該採取溫和、保守、宣傳政績的策略,
只要不出錯,就可以勝券在握。
但是吳可能太志得意滿了,
當時竟然發行了一個宣傳影片,
由白冰冰來痛罵謝根本不是人。
謝長廷當初答應歹徒的委託,
確保其家人不會被無辜牽連這件事,
容或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
卻也不至於是一個貪腐惡劣的行徑,
不至於要被罵到「不是人」,
因此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反彈,
據說有某幾個原本是支持吳市長的團體,在選前轉向,
因此選情突然翻盤,
創造出這些年來最戲劇性的選舉大逆轉。
白案因為有許多因緣聚合的機緣交會,
使得一個原本是平凡的綁架案,
卻成為臺灣這20年來最受矚目的兇案
(若說影響幅度最廣、最深的社會案件,可能是SARS吧!),
相信在很多人的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個事件都有發人深省的地方,
也可能因而覺察到制度面的不足,
就看旁觀者用什麼心境和態度來面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