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81.jpg  

那些堅信 並執著於自己是站在善的那一邊的人

有時 其實是多麼的粗暴與邪惡啊!

 

什麼是善 什麼是惡 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辨認

我想到兩部別人看過 都很受震撼的電影

它們似乎都觸及著類似的主題

 

一部是 朋友網誌上介紹的

當妳離開的時候 ( when we leave)

另一部是郝明義在「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裡的一個故事

是他看了一部土耳其電影的感想

 

下面分別透過朋友及郝先生的文章來認識這兩部電影

首先來引述一下朋友對「當」片的介紹:

這是一部沈重的影片
故事發生在中東國家
那是一個父權至上  女性卑微的社會體系
女主角Umay離開位於伊斯坦堡的夫家之後
顛沛流離  不斷地出走  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
她從暴力相向的夫家回到位於德國的娘家
從百般阻撓她獨立生活留下兒子的娘家脫逃到婦女收容中心
然而因為兄長半夜到收容機構大鬧
為了不影響其他成員的作息與安全
umay繼而逃到朋友家暫住
最後又因為在路旁被丈夫攔住欲搶奪兒子 而逃向男朋友家中
這個想要獨立的女子 ㄧ次又一次被迫離開

在影片中那個父權社會的體系裡
女性只是附屬品
女人必須親吻父親的權威  向社會約定成俗的規則低頭
就像電影海報展現的女人屈從的意象

當已婚的女人離開夫家
這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
這是會令娘家蒙羞 讓自己名譽掃地  會讓左鄰右舍蜚長流短的敗德之事
umay的父親 母親 兄弟 妹妹全都以她恥
父親在糖果日時 拒絕端著千層酥的umay入門
母親把孫子留在家中的玩偶奉還 日後接到umay的電話也不出聲回答
妹妹因為umay離開夫家ㄧ事 間接遭到未來的公公退貨 婚事陷入膠著
而對umay懷恨在心   連umay 盛裝打扮帶著兒子前來婚禮致意 都遭到她的拒絕
哥哥更是三番兩次毆打教訓umay 希望逼她帶兒子重回夫家
連一開始同情umay的弟弟 也漸漸動搖自己的信念向這個社會的價值靠攏
umay舉目無親 
她幾番沉痛心碎地吶喊與抗議  甚至自殘捍衛與兒子在一起的權利
在妹妹的婚禮上 她感受到自己被眾人圍剿 被歧視 被厭惡的處境
勇敢地拔下麥克風
訴說自己只是想要獨立生活 卻被家人排擠的心情
但是 卻被兄長強拖到外面毆打
umay在暗夜的巷道中啜泣  
只有天真可愛 似懂非懂的稚子  撫慰她的心...
  
影片中有一段umay洗澡後出浴  背對著母親的畫面
母親看著umay傷痕累累的背部
知道愛女慘遭家暴
卻還規勸umay嫁雞隨雞 回去夫家  忍耐度日
umay說:就算您知道我過得很慘 也不重要嗎  您還是要我回去嗎
聽著 聽著 忍不住掉下淚來
這樣扭曲的親情 
在一個女人徬徨無助時 連自己的家人都無知地加入迫害的行列
把人逼到絕境
 
看到影片最後一段時
您會懂得“迫害”的極致與“悖離人性“的高峰
當umay的弟弟欲朝向她...我在座位忍不住喊出oh my god
當umay的哥哥又補上那...我焦慮悲憤又克制地說: 不要 不要
當影片結束那一煞那
沒有人移動身軀離開座位  大家都呆住了
umay 抱著氣息微弱的摯愛
孤獨而堅定地緩緩走向人海...

 

接下來 是郝明義先生的介紹:

《自由之路》是一個土耳其異議分子導演,

在監獄裡畫好分鏡劇本,偷運出來交助手幫他拍攝的電影,

後來他逃獄出來親自剪輯完成。

 

電影講幾個出獄的人的故事。

其中一人因為在被捕過程中涉及其妻舅之死,

得不到妻子的娘家所諒解。

出獄後,他去探訪投靠娘家的妻子,

遭到仇視,不准他帶家人離開。

但妻子違背娘家的禁令,還是帶著子女和他逃離。

這對久違的夫妻在逃亡的火車上,

禁不住重逢的激動,擠到廁所裡親熱,

差點被圍在廁所外面的人打死。

好不容易警察把他們救了出來,

訓斥他們不知羞恥,不知給孩子們做個好榜樣。

接著,趁警察離開的一個空檔,娘家的人趕至,

開槍殺了這對夫妻,然後把孩子帶了回去。

 

這部電影是一九八二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得主。

我在後來的金馬獎外片觀摩展上看的。

頭一次看土耳其電影,

散場後我被兩個問題堵得心口悶悶的:

人家夫妻在火車廁所裡親熱,

干那些乘客什麼事,惱怒成那個樣子?

人家夫妻要另過日子,娘家人幹嘛非得一路追殺,

寧可帶回去兩個沒了爹媽的孩子自己扶養?


這兩個悶了許久的問題,

卻在那天的禪堂裡突然回到我的心頭,

幫我找到了為什麼對“善”也不能執著的答案。


乘客和娘家的人,都是自認為在“替天行道”,

自認為是“正義”的化身。

那是土耳其的風俗民情。

然而換一個地方,換一個人來看,

那些“正義”卻可能只是“粗暴”。

所謂“善惡”,所謂“是非”,

不過是價值觀的投射。

而價值觀,是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

正如我看土耳其人對“善”、“正義”的執著不以為然,

其他地方的人看我對“善”、“正義”的執著也可能不以為然。


 所謂“正義、正義,多少邪惡假汝之名而行之”,

正是一心執著於“善”的人所可能造成的結果。


佛法裡的“不思善,不思惡”,

不是要人沒有是非善惡的判斷能力,

而是要我們認清“善”、“惡”都是一些價值觀。

價值觀都是一些念頭。

而我們對自己的念頭所能把握的其實並不多,並不大。


所以,不要執著於一些事實上我們連自己都把握不大的念頭。

 

所以善與惡 是多麼難以辨認

那些堅信 執著自己是站在善的那一邊的人

 有時 其實是多麼的粗暴與邪惡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