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片17.jpg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

                   


佛陀涅槃前 弟子奔走呼號

阿難收起眼淚 代替大眾問法

「佛陀入滅後  我們將以何為師?」

「以戒為師」

 

以戒為師 可以說是佛陀臨終前重要的遺言之一

 

戒 是什麼 一般來說是防非止惡

也就是 知止

佛家說 戒、定、慧

由戒生定 由定生慧

 

我對「戒」的了解 太淺 

底下所說的都只是我自以為是的猜想

有興趣的朋友 請千萬另行探索和思辨

 

記得二十幾年前 我二十初頭年紀

開始接觸曾昭旭 王邦雄等新儒家學派的講學

我到民間講堂 聽他們談論孟老莊 的許多觀點

讓我十分驚艷

 

尤其孔子所談的「仁」

活潑自在的心 當下的勇於承擔

和我原本所學的認知 有很大的差異

我原本認為論孟的觀點都很傳統老舊

沒想到透過老師們的詮釋

竟然那麼的貼近生活 貼近生命

於是 就十分沈醉於儒家的義理

 

有一天 有一位同學卻在課堂上發表了對立的觀點

這位同學是個年輕文弱的女生

他說跟隨老師已經十年了 但是他越聽越覺得不妥

他覺得新儒家學派太「新」了

違背了孔子原來的信仰與義理

 

師生在課堂上短暫的對話 雖然聲調溫和

但是內容卻出奇的尖銳

因為學生質疑老師背棄了道統

老師則請學生另外去開壇設班

因為這個班的立場就是這個樣

 

學生認為 人生不可能不需要戒律

新儒家學派認為 人是自由的 自主的 活潑自在的

人可以在當下做出最好的選擇

戒律只是初期的過度

當一個人挺立茁長時 不需要特別用戒律來告訴他可與不可

所以 曾老師有一本書的書名叫做

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

這是多麼驚世駭俗的觀點啊

 

戒 到底重不重要?

 

一般日常生活裡 我們會說紀律 規律 自律

都是希望我們能夠有所不為 方能有所為

新儒家並不反對戒律

而是認為戒 是個過度 終究人要自主

人的選擇和行為 並不必受戒的指導

而是可以靠內在深處的仁心來作主即可

 

猜想 人的天性是不喜歡戒的

人應該想要自由自在 任心無累

 

我記得有一次 有人問我的座右銘是什麼

我說 任真

意思就是 任隨真性 任心自在

但是 戒卻是替「任」套上了項圈

告訴他 哪些地方不能去 哪些事不能做

 

孔子說 從心所欲不逾矩

雖然看起來是從心所欲 但是後面有一句

「不逾矩」 還是有個規範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這三個戒 都是那個年歲時最容易觸犯的問題

所以孔子提醒大家 希望能夠知止

 

兩千年前希臘戴爾菲神殿的柱子上 就刻了兩行字

認識你自己知所節制

認識自己 才能任真自在

知所節制 就是懂得戒 願意以戒為師

 

知止知戒  反而使我們有更大的空間去享受自主

自主自由的人  才是任心無累 任真自在的人

 

所以戒與任 表面看起來是相反詞

其實卻是一體兩面 相輔相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