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扁舟  

                                               (照片選自網路)

 

是無常 還是明天先到呢

 

 

vita昨天中午參加了一個學校同事的婚禮

婚宴之後 原班人馬 趕去醫院探望同校的另一位同事

說是希望把喜氣帶給那位正面臨生命低潮的夥伴

給她一些祝福與激勵

 

也許是觸景而發吧

回來後 vita感慨著和我分享她的心情

直說 生命無常啊! 原本健康活潑 熱情活力的人

卻在轉瞬間 就從雲端摔到泥地

焦切地等待著醫師的最後宣判

想想 還是健康的身體 最重要啊

 

這種事情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常會聽到

尤其是年過四十之後

很容易就聽到一些親朋好友

面臨了重大疾病或意外的衝擊

 

有些比較嚴重的 一下子就撒手人寰

好一些的 暫時繼續與疾病對抗 無法回復到原初的健康

就算再好一些的 即使已經康復 難免也蒙上了陰影和恐慌

 

無常 總是在不遠處盤旋 虎視眈眈 伺機而動

一旦有適當的時機 就俯衝攻擊 獵殺或毀滅

我們往往也只能束手就縛 無力抵抗

 

這就是真實 現實的人生

雖不願意接受 卻也無可奈何

 

然而 日子總是要過

總不能一直怨天尤人 呼天搶地吧

 

激勵大師告誡我們

不要氣餒 不要畏縮

相反地  

應該抱著樂觀的心情去面對

即使正處於風暴中 也要達觀豁達去面對

 

說來容易 做來難

 

我們總是聽到的道理比較多

但是 看到的實例比較少

 

不過這兩幾日的「九月政爭」似乎給了一些例證:

王金平院長 在一夕之間

幾乎從高高在上的國會議長

墜落成萬民唾罵的罪臣

像他這樣

面臨著長官反目 同志背叛 好友袖手旁觀的逆境

卻展現著從容 沉穩 不出惡言的態度

實在不容易

難怪贏得了許多喝采和掌聲(連胡志強都跳出來讚揚)

 

多數人 在突然陷入逆境時

總是怨天尤人 愁雲慘霧 愁眉不展

吶喊著 為什麼是我 我又沒做錯什麼

為什麼 要遭遇這樣不公平的對待

 

這---答案 或許只有天知道

 

某些 突然染犯重大疾病的人

也常常會有這種苦惱和折磨

要治治不好 要死不甘心

每天都沉陷在越來越糟的逆境

實在是叫天天不應 叫地地不靈

 

後來 有人就悟出了某些道理

「既然解決不了 既然無法掙脫

那麼就試著去接受吧」

因而提出了「和癌症當朋友」的觀點

 

它的理由是:

「這個病症雖然帶給我們不少的磨折

但是 與其詛咒 謾罵 仍無法掙脫

不如轉換心情 改成接納 共處

就像面對一個朝夕相處的朋友

因為 日子總是要過」

 

所以 懂得與無常做朋友

是一種解脫 一種智慧 也是一種境界

 

今天早上有個家長來聊

說孩子上週在教室發生了偷竊的行為

這媽媽回家後苦口婆心地勸了孩子

也做了必要的責罰和警告

她以為總是有些效果吧

沒想到 當晚在家 轉眼又發現他拿了媽媽的錢

媽媽既驚詫又痛心 忍不住吶喊 怎麼會這樣呢

難道他一點兒都沒有聽進去嗎

 

我說 千萬不要這樣想

行為雖然沒有改變 並不代表內在的思維還是完全沒作用

只是 「或許 想要讓孩子脫離那不良行為的慣性

所需要的時間和環境配合的能量

遠超出了目前孩子的內心所受到的矯正和激勵」

 

因此 當他又面臨著舊有的刺激情境時 仍無法自我克制

就再次陷入相同的行為模式

 

但是 家長老師千萬不能因而誤以為之前所有的努力是白費的

那樣的想法 既不正確 也不公平

將造成後面的互動陷入更大的危機之中

 

所以我有個體會

有時候 永不放棄 繼續的陪伴、提醒、激勵和督促

才是解決這樣的問題中 最重要的態度

至於什麼策略和配套 反而是次要的

 

在許多生命課題中

並不一定都能找到特效藥或簡明快速的解決方略

有時 能做的就是等待和陪伴

需要的是時間和信念

永不放棄 溫柔而堅定的陪伴

這些 比其他技巧更重要

 

有人問廣欽和尚說 如何透過打坐來通氣脈

他回答說

不必打氣脈,一心念佛證念佛三昧所有氣脈自然全部打通!

 

這句話裡面 道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根本才是關鍵 不要被枝節末葉混淆了

 

在人生課題中

方法 技巧固然重要

但是 態度更關鍵

面對困境中的孩子 需要有堅定和自信的態度

面對自己的人生 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逆境 無常 常常會來

不論如何努力去預防 去阻止

它們還是會來

 

因此 我的結論是

也許我們無法拒絕無常的到來

但是 學習「坦然面對  簡單生活 永不放棄」

或許能夠讓自己內在的那份祥和

產生一份溫柔的自在 和輕盈的喜樂

如若是 就值得我去追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