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的主題是「沉默與發聲」

今天是婦女節 剛好我曾寫過一篇

把這兩件事整合起來的討論

與大家分享

 

「沉默、聆聽、敘說----女人不一樣的發聲」

妳的沉默 令人震耳欲聾

女人常常用沉默來伸張主權。詩人說「沉默如一枚地雷」,意指沉默充滿著能量與張力。沉默可以發揮比語言更大的力量。一個平時聒噪的妻子,面對著先生不忠的證據時,突然不再說話;一個平日愛玩、多嘴的小孩,面對不肯履踐諾言的失信父母,黯然把自己關在房裡,這時沉默比語言說了更多的話。印度聖雄甘地,他用非暴力的靜坐,逼得集權政府必須上談判桌;佛陀拈花示眾,不說一句話,卻震醒後世千百年千萬人。沉默有時是最大的發聲,所以中國聖人老子說「大音希聲」,俗語說「大恩不謝」,或即此意。

但是多數時候沉默則是代表著無能、無力或無知。當有人問,這是誰造成的?誰能解決這個問題?這件事有誰願意?沉默往往代表著放棄權利、逃避責任或袖手旁觀。所以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才說「我不憂慮少數人的暴力,我害怕的是多數人的沉默」,沉默即姑息,沉默乃縱容,沉默是幫凶。女人的沉默,常在伸張與姑息中飄盪浮沉。

 

聆聽 ---------- 另一種發聲

懂得聽,比雄辯更能說服人。孔子六十而耳順,表示他六十歲了才真正學會了傾聽-------聽到了說話者真正原意及影響他這麼說的背後因緣。政治人物嘗說「聞聲救苦」、「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因為聆聽而了解狀況,聆聽是為了敘說,聆聽是為了行動。然而,聆聽不是一種欺敵的策略,為了博取對方的感動與認同;聆聽不是一種抗辯的準備,以便有效擊垮對方的論點;聆聽是真正的放下成見,為了聽到不一樣的聲音,為了了解不一樣的想法與立場,以便展開自己內在的對話,因而改變了自己。透過這種真實的反應、真誠的改變,感動了對方,因而加速了整合。

有人說,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其實是有待商榷的。通常,激辯只會造成對立和衝突,只會讓雙方更防衛更尖銳。只有真誠的傾聽、深度的匯談,可以凝聚共識。聆聽,是最好的敘說,它使人能說到深坎裡。女人天生善於聆聽,她們在聆聽中,洞察局勢、看穿對手,也在聆聽中享受思維的機鋒、品味情感的芬芳。女人的聆聽,不只激發男人更積極於作為,也促進了男女的融合,女人總是扮演著世界運轉的重要推手。

 

敘說,為了登彼岸

不管是透過語言、文字、音符、節奏、舞蹈、線條、色彩-------人類運用各種媒材、符碼發聲,傳遞自己的想法與意志。人們在逆境時,常透過發聲來脫困,透過發聲來改變現況,所以說,敘說係為了登彼岸,敘說是為了離此岸,讓自己從一個國度轉化到另一個國度。傳統的女人不習慣於發聲,她們利用忍耐形成一層保護膜來面對困局,雖然茍延了性命卻也埋沒了名姓。男人則習慣於發聲、發令、發威,在敘說中自我陶醉而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有一句說,什麼是沮喪?當男人有想法卻不肯說,女人有新衣卻不照鏡子時。男人從不停止高談闊論,總以為掌握了真理的詮釋權,透過張牙舞爪的宣告,希望獲得讚揚敬畏的目光,而女人或許看穿這一切,卻有如同謀般的沉默。歷史就有如拿破崙所言,是大家共同默許的寓言。女人不發聲,或許讓世界顯得和平穩定,卻也讓這世界趨於淺薄。當女人學會發聲與敘說,當男人學會沉默與聆聽,或許這個世界才有可能真正的登彼岸,轉化到另一個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