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紀慧文.jpg  


前幾天有一則新聞 引發各界討論

它其實和學術研究中資料蒐集有關

就是所謂的「參與型觀察

 

女記者應徵酒店小姐 

 

2011-09-27中國時報

蘋果日報女記者日前化身應徵者

前往台中知名酒店「金錢豹」擔任冒牌酒家女

藉此揭開酒店神秘面紗

以報導形式向讀者介紹「酒店小姐在金錢豹的一天」

不過這樣的作法有學者質疑

一旦記者發生意外報社能否負起全責

但也有學者指出臥底採訪在國外相當普遍

記者為了解與公共利益相關的真相

透過化身取得第一手資訊並非完全不被允許。

 

這則新聞讓我聯想起 十幾年前台中東海大學

社會研究所學生紀慧文  為了寫碩士論文

隱姓埋名 投身到娼院去近身觀察

寫成了「12個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

 

這樣的作法 在當時引發社會的嘩然與討論

相較之下 蘋果日報的記者 只是象徵性的去一天

不管是廣度還是深度都遠不如十幾年前的先驅者

反而給人有作秀 、譁眾取寵的味道

 

依據陳向明社會科學 質的研究

所謂的「參與型觀察」是指:

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一起生活、工作

在密切的相互接觸和直接體驗中

傾聽和觀看他們的言行

這種觀察的情境比較自然

觀察者不僅能夠對當地的社會文化現象

得到比較具體的感性認識

而且可以深入到被觀察者文化的內部

了解他們對自己行為意義的解釋

 

有學者(高德)將參與觀察分成四種類型:

  1. 完全的觀察者
  2. 作為參與者的觀察者
  3. 作為觀察者的參與者
  4. 完全的參與者

 

也有學者將觀察分為 隱蔽型公開型

差別在於被觀察者是否知道正被進行觀察

 

通常如果被觀察者知道自己正被觀察時

他原本的行為 態度 語言和反應

很可能就會有所改變

就是所謂的「霍桑效應

不管是因而做的更好 或更差

都不是本來應有的表現

 

今天讀到一篇 類似的文章

逛街機器---一個紡織女工的一天

一位輔導工作者  為了更了解女工的實際工作情形

隱姓埋名 到工廠去應徵女工

開啟了一長段時期的女工生涯

深入了解 然後歸納整理出女工面臨到的

各種不公平 不合理 自我矛盾衝突 反覆不可扭轉的循環

 

真正的女工 無法用他們自己的覺察力和表達力

來把自身狀態的各種問題整理分析 然後系統呈現

往往需要有一定的訓練和研究涵養的人

才能替他們精準地說出來

 

所以類似的「參與觀察」隨著社會對各領域的好奇

相信會不斷的湧現出來

尤其是越不為人知的角落 越是不堪聞問的黑暗世界

可能會有許多勇士們 前仆後繼的潛入

帶出令人吃驚的內幕消息

滿足社會的好奇 和無處宣洩的正義感或道德良心

 

紀慧文在論文的最後說

-----在獲得信任取得故事

與利用他們的故事成就我的學術論文之間 感到無奈

---不知道自己的故事將在這本論文中

被書寫 被評論 被當做取得學位的手段---

 

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不平等與不平衡

是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 長存的課題

研究者只能藉由 :此研究結果將可能

為被研究者或廣大的俗眾伸張更大的正義

來激勵或安慰自己  繼續往前走

誰能說不會呢

許多的改變 本來就是藉由此刻的少數人的犧牲所換取

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