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正義 已經不是正義

 

 

商業周刊有個專欄「童言識李」

是商周經研室主任楊少強所主筆

楊先生經常對社會現象做分析評論

尤其是在經濟上 數字上的剖析

算是犀利幽默 值的一看

不過 對於他某些論點

我卻一直有些不以為然

今天就試著以門外漢的角度

說說我的想法:

 

以這一期的內容為例

加薪不是靠老闆的良心

乍看這個標題 我是同意

很多制度的設立 就是因為

我們不能輕易將各種權益交給自由心證

而是應該建立一套明確的規範

有一套健全的規則 才令人放心

 

但是 楊先生的觀點並不是認為

「所以我們應該給予老闆一些監督或要求」

相反地 他認為

員工薪資 代表勞動服務價格

「決定這個價格的是 市場供需」

因此他認為

若公司賺更多錢 是來自員工生產力提高

不需外人指點 老闆自會幫員工加薪」

「因為老闆只有出更高薪資 才能留下這個勞工

   否則其他競爭者匯出更高薪資將其挖走

   以收割此員工的高生產力

如果「老闆付的薪資越低

他就越難聘到員工

因此 他認為

根本不需要去干涉老闆制定薪資高低問題

最後就會達成平衡 來到最合理的價位

 

面對經濟問題 社會問題

自由市場 供需自己會找到平衡

這個論點幾乎是楊先生的一貫信念

他向來反對政府介入商品的定價

因為 太貴了自然沒人買

太便宜了 也會被搶購一空 然後就會上漲了

最終還是會達成一個合理的平衡

因此 介入只會產生干擾 反而造成不公平

 

對於他的論點

我認為 有那麼點兒高調

裡面有太多想像的推演

在真實生活世界裡

至少有以下兩個關鍵要素難以達成

 

一、供需的訊息 並不是那麼明暢

或許有極少數人

知識豐富 行動力超強

因此他們能迅速掌握市場的變化 供需的起伏

能夠準確判斷什麼價位是合理 什麼是不合理

不會讓自己處於不利 也能當機立斷 做出明快選擇

但是事實上 那畢竟只是個理想

絕大多數人 大多數情況

訊息永遠無法真正的明暢到符合我們所需

多數時候

我們還是只能在有限的資訊下做判斷和決定

所以 供需的真實平衡

其實常常只是某種想像和等待

因為環境不斷在改變

訊息也不斷在流動 

誰能說的準呢

所謂「已經達成平衡了」

往往只是強者對弱者的催眠

 

二、時間並不在弱勢者這一邊

雖然 不合理的對價關係

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澄明

只要夠久 最後終會被看清 看穿

也就是說 市場的供需

最後會決定出一個較為合理的價格

但是

問題是 需要花多久的時間

有時候那個調整的時間 太久了

對於弱勢者而言 早在那個過程中被剝削殆盡

即使最後的價格(薪資)是合理的

但是漫長的過程中的不合理

早已經把弱勢者吞噬踐踏到無以復加

那麼後來的合理又有什麼意義呢

(遲來的正義 已經不是正義)

 

楊先生說「求職者永遠有其他選擇---

跳槽轉業是選擇,賦閒在家亦是選擇」

他認為 求職者握有選擇權

使得老闆一定會用合理的薪資來雇用員工

所以不需要去干涉老闆訂定薪資得權力

這種說法讓我想起了晉惠帝

 

我當然也了解 每個人得要為自己負責

誰叫你不多了解市場供需狀況

誰叫你不願意花時間去換工作

誰叫你呆呆地在那裡被剝削

你得要為你自己的無知或懶惰負擔一些責任

 

但是 政府和社會就任由這些握有權力者

持續地剝奪這些弱勢者的權力嗎

而且還大言說 這就是市場供需

如果不合理 員工早就跑了

 

我願意相信 如果時間夠久

供需會漸漸達成一個平衡

但是 在前往那終站之前的過程中

有許多可憐的弱勢者

因為對訊息的不夠明晰掌握

因為現實狀況無法支撐他們到過渡和轉換

只好一直惡性循環地苟延殘喘

這些不能也不知道要發言抗辯的人

就這樣被這些經濟學家的冷血言論給謀殺了

 

有些理論 表面看起來好像言之成理

但是落實到真實的層面時

往往是掛一漏萬 顧此失彼

在我看來 楊先生的論調 有其價值

提供我們在邏輯上的思辨

但是 卻容易失之於冰冷

總感覺那樣的論述

是一種對於握有權力者的寬縱

而對弱勢勞工 卻是一種無情

讓人不得不提出一點兒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