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8.jpg  

 

孔夫子說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所以 儒家認為 「必也正名乎」

給了名分 往後要做事 比較有所依憑

不能小看名與實之間的關係

 

據說 電影的片名取的好與不好

關乎到票房銷售甚鉅

試想 如果「魔戒」的片名叫做「指環王」(港譯)

王者再臨」 翻成 「國王回來了

會不會影響了觀眾的心情和期待

進而左右了是否進戲院觀賞的決心呢

 

這兩天有一則新聞

 

畢業旅行bye bye   一律改稱校外教學

 

教育部昨天決定讓「畢業旅行」的名稱走入歷史,

一律定位為「校外教學」,

事前要作課程設計,事後要有課程評量,

帶隊的老師是執行公務,

因此老師與陪同的家長代表旅費由學校全額支付。

 

上述五行內容 主要陳述兩件事

 

 1. 正名:「畢業旅行」行之有年 但即將終結

          新的名稱叫做「校外教學」

 2. 正實:實施的內容 強調是教學 所以要有設計與評量

          強調這是一項公務

          既是公務 由公家出錢

 

但是 所謂的正名 真的正了嗎

名實相符了嗎

 

畢業旅行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是認同的

由學校老師在正課時間 安排在行事曆中

帶領全體畢業生一起進行的活動

自然是課程的一部分

 

但是把它刻意命名為校外教學

窄化為等同於 一般的校外參觀和短時間的校外教學

這樣的定位 恐怕是因小失大

忽略了 也損害了師生們對於畢業旅行的情感與意義

 

小學六年只有一次的畢業旅行

(當然國中高中大學都還各有一次畢業旅行)

卻將它等同於其他數十次的校外教學

這樣的命名  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能真正展現了這個活動的實質內涵嗎

我覺得不只不能 反而限縮了師生的想像力

大家不只失望 反而喪失了想要參與的熱情

 

據說很多學生聽了以後 都直呼不想去了

 

教育當然不是討好學生

畢業旅行更不應該只是去玩一玩

但是 畢業旅行也不必弄的那麼嚴肅

要課程設計 要評量 沿途要蒐集資料 要做報告

各種硬性規定 弄的師生都覺得倒胃口

 

畢業旅行 最珍貴的部份在於

情感的連結和統整

師生之間及同學之間 經過長時間的相處

面臨即將結束小學六年的課程

未來要邁向國中的階段

有許多心情上 情感上的緊張或不捨

透過這三天的畢業旅行

放下課本 放下嚴肅刻版的上課模式

來一回 更彈性 更開放的互動和交流

自然舒放 真情流露 

這才是畢業旅行最可貴的地方

 

如果這三天 還是一堆的學習單 

還是執著於認知上的 學業上的要求

只在乎 學生要有哪些的紀錄和觀察

要拍什麼照片 要蒐集什麼資料

我必須說 這將是顧此失彼 因小失大

糟蹋了一次寶貴的「校外教學」 

 

而且 我知道 絕大多數的畢業班

旅行結束回來後 本來就會進行旅遊的整理與回顧

有的會以作文或書面資料的方式呈現

有的會以上台口頭或ppt分享報告

大家針對這次活動的內活和感想進行分享交流

這些都是師生之間很自然而豐富的對話

 

教育部突然介入要求 請老師要課程設計和評量

反而讓人感到莫名其妙

好像老師們原本都是不聞不問 什麼事情也沒做

讓學生自生自滅似的

 

這讓我想起 去年教育部突然發佈了一個規定

要求 老師下班後 晚上十點前不可拒接家長電話

那時 我剛好寫了一篇「爆肝之島」也談到這件事

我說

一個班三十個家長 只要有幾個特別的家長

就可以輕易的讓老師每天沒有安寧的夜晚

你可能正在準備晚餐你可能正在陪小孩作功課

你可能正和配偶談話你可能想要做一點兒事

然後全部都因為這個規定而報銷

  

多數老師是很樂意和家長交換意見

透過良性的溝通常常可以對學生對教學帶來很大的益處

但是現在教育部硬把下班後

原本是親師自然的互動弄成法制化

宣告這是家長的權益的結果

教師的工時立刻提高到爆肝一族的領頭羊

 

早上六點多到學校晚上十點才能下哨

每天十六小時奮戰能不爆肝嗎

  

教育部想要把事情弄清楚一點 想要把名實拉近一點兒

可是卻忽略了實務中的真相

以致於 它的作法 讓現場的老師 學生或家長

只能苦笑或搖頭

 

名與實之間的拿捏

恐怕不是一般局外人所能輕易論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