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jpg  

 

趙孟之所貴 趙孟能賤之

 

看到朋友留言談到 有關候用校長甄選

可能疏於管控人品的問題

引發我一些聯想

昨天剛剛公佈新一批候用校長名單

裡面有些我們熟識的人 自然也有些感觸

 

學校是社會的一環

社會改變了 學校也跟著受影響

 

雖然 景氣不好 一個工作難求

但是如果可以退休的話 不少人還是義無反顧 勇往直前

這些年 教育圈內的校長 老師離退情形非常踴躍

由於老師的數量龐大 加上減班的幅度也很大

所以 兩相抵銷 沒有產生問題

但是一個學校只有一個校長

學校的間數並沒有減少

所以校長的缺額就明顯增加

過去可能每年只有個位數字的校長缺額

近年來 總是有較多的空位出現

因此 報考校長的上榜機會 似乎也稍稍提高

 

從大環境的角度來看

行政工作正需要有志之士來投入

校長工作千頭萬緒 壓力四面八方

很多人仔細查究之後 往往知難而退

所以 能夠提高誘因 吸引更多好人才

當然是我們所樂見

 

但是 正因為局勢的惡化

許多好校長紛紛求退 因而造成新人輩出

也讓校園裡形成了一些新的危機

包括領導者的人品 威信 視野 氣度 等

往往都還有待甄別或歷練 卻已經倉促上架

因為目前的機制是 透過短時間的筆試和口試

想要 篩選出關鍵的特質本來就頗有困難

 

問題或許不是甄選制度上有什麼特別缺失

而是 真正適合擔任校長的人才

未能參與或雖參與了甄選 而未能被篩選出來

而並不合適 或有明顯缺失者 卻未能被過濾掉

 

這樣的現象 當然不只在教育圈有

而是普遍存在於各行各業的甄才實務

 

想要獲取某個職位 就必須要通過相關的門檻

即使不合理 不公平 還是必須超越

就像 戒嚴時期的黨外政治人物

必須在那樣惡劣的條件下 殺出血路

不能只抱怨制度不公 然後雙手一攤

公平常常是靠血淚奮戰爭取而來

 

但是就制度層面的思考 我們還是可以來探討相關問題

也就是說 如何讓好人(適合者)出頭

如何讓 不適任者難以倖進

 

這牽涉到兩個問題

第一 什麼是適任與不適任

第二 如何篩選

 

關於適不適任 應該有很多相關論述

我的看法 主要在兩個方向 :

在待人上 能知人 能容人

在處事上 能前瞻 能承擔

 

知人 才能善任

容人 才能凝聚

前瞻 才有視野和格局

承擔 才能統整與改變

 

校長是個領導者 擘劃者 不是執行者或監督者

當校長能夠知人善任 啟動老師的熱情和願力

其實 不需要去鍿銖必較於同仁的缺失

給予鼓舞和激勵 包容和陪伴就夠了

 

雖然不敢說每位老師都是高風亮節 奮戰不懈

但是 我知道絕大多數老師都能忠於職守 愛惜羽毛

只要 目標合宜 支援足夠 老師多樂於付出熱情和才智

 

但是 有些校長 可能之前的行政歷練過程中

因為種種因素 和老師們起了不少衝突

後來就累積了一些不信任

雖然表面客客氣氣 但是終究還是採取

強勢而非激勵 命令而非溝通的手段

來推動教育政策或目標

結果 往往沒能真正達成目的 反而製造了問題

 

在處事上 要能前瞻和承擔

前瞻就是一種格局和眼界

因為能夠前瞻 開擴了同仁的心胸

也啟動了夥伴們的動力 

帶引大家走向可行又開闊的大道

而不會大家團團轉 越攪越混沌

 

要承擔  是因為校長是學校裡面的權力中心

萬一有同仁出了什麼狀況 或有任何問題

最能給予協助者 就是校長

校長要能當下承擔 做出決定和處理

才能使情勢立即穩住 朝向安穩的方向前進

 

有時候 連校長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決定

但是 坐了這個位置 拿了這個碗  就得要扛這個責

當下決斷 義無反顧

 

然而眼前我們看到很多

現任者 即將接任者 或未來可能考上者

智 不足以知人 量不能容人

慧 難以前瞻 勇 無以承擔

似乎仍有待考驗

 

當然 能力不會憑空而降

有時候也是需要一邊學一邊做

就像實習醫師一樣

不一定能夠完全百分之百學好才就任

但是 有些人格特質 工作態度 卻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

甚至一輩子也難以轉變

 

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

如何甄別?

 

如果老師都當不好的人 能夠當校長嗎

我不確定 

因為兩者雖然都關係到工作態度和問題解決

畢竟仍有性質上的差異

但是 我想如果連主任都幹不好 恐怕很難當校長

因為兩者的性質相當接近 都牽涉到規劃和領導

關連性應該很高

 

雖然我相信 有某些主任也許之前沒有特別傑出

但是當了校長卻非常出色

不過 如果當主任時就溝通有問題 執行態度不力

就很難期待他 當了校長後 卻能脫胎換骨 改頭換面

 

我覺得候用校長的甄選

或許可以參酌報考者最近五年內行政工作表現

納入考評的重要依據或加分

其中一個部分是 納入該校校長 教師 行政夥伴的訪談

聽取這些重要同僚的觀察和經驗

 

這部分當然會有爭議

譬如 受訪者可能基於人情或國人的善良天性

總是說一些好話 如何評斷或篩檢其真假

或者 剛巧遇到仇敵 被不公平的批評

乃至人力時間的不足 無法周全 等因素

這些考慮都是可能的 所以只能透過有經驗的訪談者來進行

重點是要過濾出 只會考試又口才便給 或積分過高

卻不適任者

 

至於很適任卻無法通過目前的候用校長甄選制度者

也可以透過專案提報 直接審核的方式做補救

擔任一個校長不一定得要背誦一堆典章制度 不一定要很會考試

我知道有些主任 涵養氣度 待人接物 執行能力都很強

但是 卻不太願意去參加候用校長甄選

這些人 如果由校長及校內各方代表 聯合推荐

或許 未來擔任校長的能力和成效 比傳統甄選者更強 也說不定

但是他們卻往往被淹沒與遺忘 毋寧也是教育圈的損失

 

這樣的篩檢與補強制度 或許也可以扭轉一些 

平常只忙著準備甄選 而疏於行政要務的亂相

 

當然 這樣的補強做法 仍有一堆可能衍生的問題

譬如 各校都推出一堆人 致使委員會無力處理

或是 委員會甄選的結果引發關說 特權的謠言等等

 

不過 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技術問題

如何提高 推荐門檻 如何建立威信

都不是做不到的目標

只是當政者是否有這個意願而已

 

前面的 個案訪談 或許教育局已經私下悄悄在進行

後面的 推荐制度 或許也有標準難以統一的問題

不過 如果教育當局 認為校長這個職位重要

自然就值得花時間去提高鑑別力

避免錯失好手 誤用不適任者

因為那些錯失或錯用 

都是教育現場的損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