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  

 (記者潘俊宏/攝影)


最近立法院引人注目的議題中

除了證所稅 劉憶如下臺事件之外

還有一個頗受關注的人物是龍應台

 

在兩岸三地 乃至於國際上都算是享有盛名的作家

龍應台今年出任首任文化部長 

大家對她應該都頗有期待

尤其是在之前 她已經擔任過四年(1999-2003)

臺北市的首任文化局長 不算是政治上的新人

對於官場 議場的生態 文化 算是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最近仍然引發了一些話題

撇開某些無聊的「穿運動鞋備詢」「托腮」等話題之外

針對 段宜康等 質詢她在作家時 和部長時觀點的異同

這一方面 其實有值得進一步來討論

 

野火集的作者 知名的文學評論家 具有歷史視野的龍應台

曾經寫過非常多膾炙人口的時勢評論

在兩岸三地都有相當廣大的讀者 書迷

當她站上了官方舞台 手上握有國家文化政策走向的大權

擁有對許多文化事件定義和理解的詮釋權

她會不會有什麼差異或前後矛盾

是很多人有興趣 尤其是在野黨

他們想要看看 這麼一個具有批判性 針砭力道強勁的文人

當了官以後 會產生什麼效力與威力

 

據說 段宜康問了如下的問題:

 

「誰該為白色恐怖時期的數十萬受難者負起最大責任?」

 

「妳是否認同李登輝特赦美麗島政治犯?」

 

「針對六四,曾經寫過<誰不是天安門的母親>的妳,有什麼看法」

 

這三個問題和文化部主管國家人權博物館有關

所以似乎也不能說 段宜康 瞎扯無關的話題

但是 段的用意 也許並不是真的在乎答案

其目的可能只是想要挑動龍應台和馬政府的立場信念

 

如果白色恐怖的發生和當時政府的最高負責人蔣介石有關

那麼 馬英九每年去慈湖謁陵 妳是否認同 就會是下一個問題

 

如果認同特赦美麗島政治犯 

那麼對於國民黨一路的政治迫害的作為 有什麼評價

 

昔日痛詆六四屠殺迫害 現在如何看待馬政府的兩岸政策

 

在野黨立委 或許是希望透過這些問題的撩撥 

引起龍應台與中央政府間的矛盾

 

龍應台的回應綜合如下:

「不把個人意見置入文化部」

作家應該有「勇」,但台灣社會期望她的,不是有勇而已。

她必須同時有「謀」,才能為台灣爭取到最大的利益。

她說,換了位子一定要換腦袋。

她說「我不應該把個人的看法放在談判桌上。」

 

「「要有全方位的思維」,

盡量不把個人的立場置入國家機器之中,

一定要區隔個人的意見與國家政策制定者的角色。」

 

對於這樣的回答 我自己有部分認同 卻不完全贊成

原因是 龍應台的格局似乎可以更高一些

她當然應該了解國民黨政府的來龍去脈和閣員的分寸

作家和官員在發言上或許不能夠完全一致

就像在野時 和執政時某些做法確實需要有所調整

 

但是關於人權問題 我覺得她不需要如此含蓄閃爍

她是個貼心的官員 考量避免讓老闆為難尷尬

也注意不要引發其他閣員的扞格衝突

但是 人權是個普世的價值 是有大是大非的

即使不同階段中 有某些時代之惡 

只要說清楚  民眾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像當初陳履安參選總統時 他公開道歉

在國民黨威權時期曾經做了或沒有阻止許多壞事

這樣的坦白 是民眾比較能接受的吧

 

在那種時代裡 要嘛不當官 

當了官 大概很難沒有做壞事吧

 

曾經做過壞事 並不是永遠的壞人

最壞的是 做錯了還硬ㄠ

 

當初宋楚瑜2000年參選總統時

有人質疑他擔任新聞局長時曾有壓制本土文化的情形

他如果直接承認 表達那是歷史背景下的錯誤

其實大家都能理解 但是他卻不願意承認

因此也錯失了總統大位

 

有很多事情 是可以說清楚的

雖然有很多事情是越說越模糊的

龍應台過去在人權議題上其實有過許多明確的立場

這些想法或態度 其實文化界的人都了解

馬總統或陳院長也都知道

她說出自己的基本立場

並不會造成內閣有什麼太大的衝突矛盾

長官與部屬 並不一定需要在每件事情上都有相同的看法

有不同  更可以彰顯出馬政府用人唯才 兼容並蓄

何須那麼謹慎保留呢

 

啊 其實我又懂什麼呢

這些 不過是外行人的自說自話

拿來充篇幅囉 聊備一格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