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jpg  


看到朋友熱絡的討論有關教師與行政之間的角色與負擔

我想 教師會絕對不會只關心老師而不關心行政

因為他們都是教師 都是教師會的一員

許多學校層級或臺北市 乃至於全國教師會的幹部都是行政人員

他們也都能體會教師和行政之間各自扮演的角色和負擔

 

目前不少學校的確面臨了找不到老師來擔任行政

當然 目前可能也有某些學校的行政混的太兇又尸位素餐

無法獲得老師們的尊敬

 

網路是一個平台 提供給不同想法或立場的人發表意見

真正的民主就是 即使我不贊成你的看法

但是也積極維護你有表達不同看法的權力和價值

 

一樣十幾年前寫的一篇談教師會的角色與功能的文章

當時取了一個漂亮的名稱

 

向日葵與土壤       

~談教師會角色定位與未來走向


自從解嚴及教師法通過、尤其在各地教師會的成立之後,

教師們逐漸發現了自己不再只是教育政策的執行者,

而可能更是教育方向的策劃者﹑

教育內涵的詮釋者和教育成效的評鑑者

教師不再只是過去執政當局意志開顯的工具

也不再只是傳統制度文化部頒課程教材的全盤接受者,

而是教育理想的行動者實踐者

基層的教師發現如果教育官員

專家學者的政策方案計劃

若不能落實到第一線的老師和學生的互動之中,

如果不能獲得老師的欣然接受來實踐,

讓學生快樂認真地回應與學習,

則這些研究主張與政策命令其實都是空談.

 

然而,誰最能了解第一線師生互動中的

課程與教學生活與輔導

理想與現實間的困頓與需求呢?

是高高在上的教育部決策官員呢?

還是早已不在或從來不曾在第一線任職的學者專家呢?

另一方面,由於教育的對象是人,

人的價值及人的差異

都迫使教育不應也不能用

固定單一的模式與制度來對待每一個學生,

這時老師的權衡拿捏  靠的是良知而非任何一套制度,

而教育良知乃來自於教師對於全盤教育政策的真實參與

及其地位受到尊重意見受到看重之後逐漸萌發.

 

試想,第一線現場不斷發生的真實問題,

如果老師認為說了也沒用,

甚至因無力感而對問題視而不見

任令錯誤惡性循環,

這時官員學者卻來高談教育改革,豈有實效?

教育改革豈能忽視現場情境的問題與訊息

而僅由少數官員學者來裁定推動?

而最佳的發言者(除了學生之外)誰能取代基層教師呢?

 

然而,過去由於在戒嚴峻法的壓頂之下,

教師對教育政令只有無言承受﹑戮力以赴

威權體制對校園言論思想的監控防堵從未鬆懈.

(類似人二主秘這類校園思想警察,

在尚未完全民主化的國家當中屢見不鮮.)

因此儘管老師的知識水平一直是相當高

職場主體性被邊緣化的感受相當一致,

但對於教育政策的形成與教育內涵的詮釋卻相對沉默,

任令政治染指,這有其時代背景的無奈和苦衷.

直到教師會的成立,

方使這種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和騷動的亂流找到了適切的出口.

 

教師會的成立,雖有民主潮流推波助瀾帶來的契機,

但卻也有長期阻絕﹑疏隔後的荒蕪和斷層.

加上軍公教組織歷來求安定的保守傳統,

所以各校在會務的發展上,

其實面臨了許多內在的矛盾和衝擊.

首先就是自我定位的問題,

教師會究竟是應該將老師在職場上待遇的公平合理列為首要目標呢,

還是先將教育理想學生受教權等正義良知視為圭臬.

前者容易取得共識,團結整合教師的力量,

但卻易產生和行政或家長會之間權利義務爭辯中的衝突對立,

衍生爭權卸責的負面形象.

而後者卻也容易流於陳義過高

沒有先為老師解決根本問題,

還沒有先為老師找到尊嚴,

卻來侈言理想高談公義,根本是緣木求魚煮豆燃萁

其次在與行政或家長會的互動之中也有路線選擇的問題,

就像其他的工會或組織一樣,

有所謂的激進速效的改革理想派(鷹派)

或溫和緩進的改良務實派(鴿派)之別

以目前各項新制定的法令及民主潮流的走向來看,

教師會在校園裡其實是最有影響力的團體,

因為校務發展(校務會議已法制化)

和教師的任免獎懲(教評會)其實都掌握在教師的手上,

只要教師們自己能團結,

只要教師會具有維護老師權益和正面形象,

教師將是校務發展的舵手校園家庭的主人.

 

然而目前許多學校教師會(甚至地方教師會及全國教師會)

都面臨角色定位不明﹑未來走向共識不足的困境,

主要的原因除了上述目標先後順序路線之爭以外,

最重要的是,教師們長期以來一直是以扮演社會穩定﹑

校園和諧的角色自居,

對於透過工會組織的型式來追求自主﹑

要求公義及主動掌控教育未來走向的過程,其實並不熟悉,

以致於如果教師會的理監事採取了激進速效的改革理想步調,

則引起了求和諧的老師的不安而採取劃清界線的舉措.

相反的,如果教師會的理監事採取了溫和緩進的改良務實步調,

則被校內激進理想派老師疑為與行政共謀﹑替行政背書.

所以這個原應是校內最有實力的團體

卻常顯得大而無當﹑名存實亡.

事實上,很多老師把自己劃分在「教師會」之外,

冷眼旁觀理監事那一撮人在搞什麼,

而忽略自己有絕對的權利義務來關心﹑

參與這個只有幾歲的「小孩」的成長,

這是教師會發展中最大的困境.

少了大多數老師的真實參與的教師會,

其實是沒有能源的機器(或說沒有牙齒的紙老虎),

是失去土壤的向日葵.

 

在談到教師會的角色定位與未來走向時,

我想起法國思想家赫南說過一句話:

在人民的共同記憶中,

災難與傷痛比歡樂或光榮更重要,也更有價值.

因為它更能緊密的結合民眾,喚起患難與共的情感,

進而使人民凝聚成一個堅實的共同體.

 

所以我認為在未將老師在職場待遇上的

公平合理找到適切的解決之前,

高談太多教育理想是很難獲得廣大老師的共鳴和支持.

只有先凝聚老師的共識與力量再來談改革和理想才有可能,

只有先恢復老師的尊嚴﹑自信與自主之後

再來談教育良心和教育遠景才切合實際.

教師會過去在這些方面已做了一些,

未來仍有待更多努力的發掘和溝通解決.

然而停留在替老師說話的角色時期太長,

會辜負社會大眾對教師專業自主的期待﹑

並且令老師自己失去改革的理想和反省的動力.

所以教師會也應有逐漸調整角色的準備和規劃,

爭取專業領域的自主和教育成效品質的提昇

才是教師會成立的長遠目標.

過去行政領導的校園文化模式,

在隨之而來的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行動中,

將受到挑戰和取代,

代之而起的是回歸教育本質的

課程領導教學領導的校園新文化,

若說未來校長是校園裡的首席教師課程發展的總指揮,

那麼教師會應是未來的課程研發的大本營

是教師教學自主的捍衛者.

所以我認為長遠來看,

教師會未來的走向是:

繼續推動校園民主提昇教師專業自主

參與校務發展決策協助解決教師各項困境

持續研發學校本位課程促進校園的進步合理與和諧.

 

教師會的影響力及重要性都如此深重,

有賴全體教師共同來耕耘和灌溉

一起來呵護和培育,

期待它能開出一朵朵燦爛自信

美麗芬芳的向日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