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劑.jpg  

狠打一隻無辜的忠犬 只為了嚇走一頭猛獅

 

人們有時候表面上做某件事,目的卻是另一件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有時候真的想做某件事,那件事沒什麼成果,卻無意間成就了另一件事(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還有一種情形是,想做某件事卻力有未逮,只好先做某些事情來暖身,後來漸漸的沉浸在暖身的事情,而忘了原來的目的。(走的太遠,而忘了為何而出發

有位朋友來信閒聊時,順便問起: 幹麻在每篇網誌的標題前面加上一句「生活隨筆」呢?是啊,既然有了主題,大家已經知道你寫的主要焦點了,何必畫蛇添足,不覺得累贅嗎? 何況每天的寫作,本來就是生活隨筆了,又何需額外敘明呢?簡直是多此一舉啊!

朋友的疑問很合理,我完全接受。唯一要說明的是: 這應該是轉型過程中的一種糖衣或暗示作用的安慰劑,為了讓我更能平穩地轉型。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習慣用一種自以為是敘事方法,類似格言式、警語式、僵硬的斷句法來表達想法或感受。那樣的敘寫法,在某些主題中,或許能產生額外的力道,激發出一些閱讀上不一樣的感受力。但是在更多的主題裡,卻顯得有點兒粗魯、粗糙或粗俗。尤其是影響了我對某些感受和心情的表達(不要懷疑,敘寫的筆調會影響敘許的內容,連金庸都表示,他無法控制劇情的發展)。因此,想要調整的想法,已經持續有一段時間了,直到後來找到「生活隨筆」這一道安慰劑,每天服用,我漸漸地就可以勇敢走上這一道獨木橋,不怕摔下來。

在教育上(尤其特殊教育),類似「安慰劑」的運用相當普遍,譬如考卷內容,我們一定會把簡單的題目放在前面,讓學生感覺到自信(好像吃下了安慰劑),有利於後面真正激發出他們的實力。在課程安排中,引起動機或許不能歸類為安慰劑,但是有些前置的緩和、安頓或吸引的措施,譬如有些老師上課會先講一個笑話,或變個把戲,就是具有類似安慰劑的功能,讓學生更有活力和興趣聽下去。

我這裡借用安慰劑這個專有名詞來譬喻,可能不是很精準(甚至有很大的謬誤),因為在醫學上,安慰劑應該是指: 藥物本身雖不具有該症狀之療效,但透過心理暗示來觀察對照組病患的反應,以確認實驗組病患服用藥物的療效。這和我上述的例子有明顯的差距,算是望文衍義、牽強附會,只是我一時想不起有什麼更好的譬喻的替代品、安慰劑(又來了),臨時隨便借用囉。

每個人都想要讓自己過得更好,擁有更穩定的情緒、心量,展現更卓越的貢獻和價值。但是生活不由人,並不是時時刻刻、每件事情都能盡如人意,這時候需要一些形式或力量來協助我們驅趕現實這一頭猛獸。某些階段,安慰劑就像一把拐杖,短暫地陪伴我們度過徬徨摸索期,但是終究,我們還是自期能夠甩開拐杖,自己邁步向前走,用真本事來迎接挑戰,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希望學步車的階段任務很快完成,小娃娃就可以放手自己走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