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jpg 

回憶 讓過往的事 重新活起來


在我年輕時喜歡的台灣作家中

如今 有許多人 雖然年紀並不算太大

已經很久沒有出現新的作品

譬如 七等生 黃凡 林雙不

 

我大約高二時 迷上了七等生

他像個黑洞一樣 能夠把人吸入深淵裡

他故事裡的主角 比起春上村樹多數的主角

要來的更加的虛無 孤絕

楊照說 七等生是台灣戰後小說史上

最傑出的超現實主義大師

他有一種「極其沈重的道德探索」

「探索道德而不可得的空虛悵惘」

 

我很喜歡他在「行過最後一個秋季」

裡的卷頭語:

「你豈知我非但要在今日的時空下與你為友,

我要今生今世,乃至於生生世世與你為友。

你我相識是緣份。

我感覺整個愛城,你我曾是相親的人,

獨你了解我的任性與情緒的來由,

這些日子,得你相伴,不知解我多少抑鬱和委屈,

想自己終於有個親人,千里迢迢地來伴我,

行過最後一個秋季。」

 

有些人的小說 剛讀起來也許很精采

但是過一陣子 你完全記不起來裡面的故事

但是七等生的小說 卻總是讓人印象深刻

我就很喜歡他寫過的一篇「憧憬船」

描寫一對年輕男女 面對生活的磨難

逃到旗津海邊 遙望著前方的船隻

他們很想游泳到船上去

讓船載他們遠離這個是非之地

隨便到任何不知名的遠方

船 雖然看起來就在前方

但是 他知道 當他游過去的同時

船早就開走了

兩人感嘆的說 如果船能夠在那裡等

就算再辛苦 也願意試著游過去

 

最後他們只能無望地

看著那艘船慢慢慢慢地遠離


黃凡的風格和七等生則是完全不同

他的文章有某種辛辣的霸氣

他的作品充滿著現代感

觸及到政治、經濟、法律、哲學、

當然還有無所不在的人性黑暗面

在我高中的年紀 習慣看西方小說

很少能夠讀到現代感、批判性的台灣作品

他的「反對者」、「傷心城」

都是引領我見識到那個時代的台灣知識分子的形貌

「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是我早期接觸到後設小說的經驗

 

林雙不和七等生一樣都是老師

不同的是 他不只是教書和寫作

他還是個台灣主體意識的社會行動者

讀他的作品 看到了知識分子的使命感

也看到一個溫柔寬厚的人

在面對強權時所展現出來的勇氣和毅力

 

好久沒有再讀這些人的作品了

今天突然想起他們

瞬間好像也回到了

那個曾經沉浸於這些作品 那個年代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