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6.jpg   

 

下文是我在今年七月份

應邀發表在教育電子報461期的文章

 

教育的鐘擺與選擇

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歷史上,

常聽到類似鐘擺理論: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等等。

我們在教育政策或活動上似乎也看到了類似的狀況。

以高中聯考為例,

當年為了解決一試定終身、考題過於艱澀等問題

所以設立了國中兩次基測的模式。

然而,實施了幾年之後,最近教育部提出了三個修正:

第一,將原本兩次基測減為一次;

第二,將量尺標準化的成績改為百分成績;

第三,將在考題中加上一些較難的題目,

以增加測驗的鑑別度。

凡是稍微知道過去歷史的人都會發現

這個改變剛好又回到幾年前的模式。

 

再以畢業典禮或新生迎新活動為例,

原本的保守做法,

新生安靜的入學、畢業生莊嚴的離校,行之多年。

後來一些充滿創意的校長和老師,

共同打造了酷炫的迎新和畢業典禮

讓學校營造了更多歡樂、變化與時代感,

也激發了新的創意活力,

因而曾經引領風潮一長段時光。

但是如今卻也受到一些來自各界深刻的反省與批評,

最有名的就是李家同教授,

他質疑這樣的改變模糊了焦點,忘記了本質,

畢業典禮應該「像諾貝爾獎或者天主教彌撒」,

那樣的慎重與莊嚴,有些學校卻把它弄成了

低俗的笑鬧劇或任由學生來承辦,

踐踏了親師生一次重要的共同記憶。

 

這樣兩種極端似乎對立,

卻能夠持續多年,自然有其道理:

聯考或許有其公平性,但也有其僵硬感;

基測有其包容性,但也有其繁瑣感;

傳統的典禮有其莊嚴性厚實感,

但也有其枯燥與平板之處;

創意的典禮有其朝氣活力和澎湃的想像力,

但也容易失之於浮面和欠缺深度意義。

凡事有利有弊,無法兩全其美,

但是終究必須要有所選擇與行動。

我的想法是,

回到教育本質,永遠問問自己,

我要帶給孩子的是什麼?

我希望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我希望孩子留下什麼樣的記憶和能量。

 

教育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

它沒有辦法依照某種模式一成不變地套用,

但是它也不應該只是順著潮流走。

鐘擺效應之所以會如此鮮明,

常常是一窩蜂的結果,

教育工作者有時不免也迷失在人云亦云中,

值得我們來沉澱與反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