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jpg 

 

兩天的「自閉症遊戲與文化介入」研習

對我的啟發 比原先的預期要來得大

楊宗仁教授在這個領域算是非常的專業

深入淺出地引導我們去了解

自閉兒最根本的欠缺在於 對人的關注過低

他們滿足於自處 不關心周圍的人或其他小孩的活動及反應

對於他人少有表情 也不太能理解別人的表情

也因為不去關心、注意別人的行為與反應

因此 自然就無法從別人那裏學習到

許多人與人之間 互動的方式與能力

學習不到社會文化的基本習慣與常識

更無法與人建立 互相了解與溝通的關係

所以即使智能沒有問題 甚至擁有高功能的特殊專長

仍然面臨著無法與人建立良好關係的重大問題

 

但是和其他障礙相比 (依照楊教授引國內外研究為據)

自閉症卻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發展障礙

只要能夠早期「介入」  用對了方法  投入足夠的時間

是可以讓自閉兒發展的和一般兒童一樣的好

其關鍵的要素是 刺激孩子發展出最根本的能力

對「人」的關心  願意去看人  學習他人的各種行為

 

這會很難嗎

依照楊教授的看法 這是最難 也最簡單

讓自閉兒能夠自發性的願意去看其他人在做什麼

其困難在於 他們對其他人的行為與反應並沒有興趣

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寧可看地板、天花板 或任何物體

也不想去關心旁邊的小孩在玩玩具

即使故意發出很特殊的聲音或笑聲 或叫他的名字

都無法吸引他的注意力

您說 這樣要如何讓他們自發性的去關心別人呢

 

答案其實也不難 就是:一步一步來 採取「介入」的措施

先從讓他的眼睛能看人開始

( 這是關鍵的第一步  這一步通過了 其他的就容易多了)

透過活動與刺激 讓他習慣於某個節奏中

突然中斷 引起他的注意 直到他尋求化解時

再恢復給予活動或刺激

這聽起來可能有些抽象

譬如帶拉著手一起唱著熟悉的兒歌

讓他沉浸在歡唱中 唱到一個地方 突然中斷

引起他的疑問和渴望 等他眼神看了人

再恢復原來的活動

諸如此類的方式與原理有許多類似的活動

這只算是一百多種「介入」中的一種

真讓人敬佩有那麼多教師或專業人員 投入相關的探索及研究

 

楊老師放了許多臨床實務的影片讓學員來了解

其中有一部 是自閉兒父母指導孩子的歷程

其親子間的互動內容  讓我有很大的啟發

那對父母很認真的把握活動中的許多機會來教孩子相關知識

父母的用心不可謂不勤 但是 楊老師卻提醒我們

這對父母的焦點其實是錯了

他們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認知的學習

而忽略了引導孩子建立對人的關心 與人互動的關係的建立

那實在是因小失大

譬如  當孩子正沉浸在吃某個東西時 爸爸拿出杯子來

媽媽沒有注意孩子正在坐什麼 只是趕快叫孩子看那是什麼東西

然後教他 「這個叫做咖啡杯」「跟著我說 咖啡杯」

孩子完全沒有看杯子 只是在享受自己的東西

這個狀態就是  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原理

「要先能進去他裡面 才能帶他走出來」

如果不能先隨著孩子的注意力 就不可能真正帶動孩子去注意別人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 不管是和孩子、學生 或同事、朋友的溝通

有時候難免也會犯了類似的問題

我們沒有先去關注對方的心情和處境

只一味的想要對方先來符應我的需求

譬如孩子從外面回來 我們往往沒有先照應到他的處境

先質問他怎麼這麼晚才回來 到底去了哪裡

看到學生的作業沒寫好 我們也常常先責備 而不是先關心

我們從外面回到家 看到先生或太太

往往不是想要先關心對方一天都好嗎

而是急著要先宣洩自己的心情

親近的家人 分享心情是好的

只是如果能夠先關注到對方的處境 一定會更好

 

至於認知的教學 我覺得

與其教自閉兒多認識一個餅乾 一朵花的名字

還不如和他分享自己吃了餅乾 聞了花香後的感覺

並且聽聽看他的感受 或讓彼此看到愉快的表情

認知不是不重要 而是情感與關係才最是迫切需要建立的大方向

 

我在筆記本記下了一句話

示範優於糾正 分享勝於教導

不光是在帶引自閉兒用的到這句話

在帶領一般的學生、自己的孩子 乃至於與成人相處

我都深覺這句話的啟發

古人說 教學相長

從學習特殊教育中 也學到許多人生的智慧

真是一舉數得  不亦快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