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專時期 我開始接觸了聖經
雖然不是教友  卻喜歡上新約裡那充滿文學性的語言
曾經在14天的畢業環島旅行時  行囊裡只帶了一本新約
陪伴我度過許多寧靜的時光
 
在我的碩士論文的最後   寫了一篇「跋」(後記)
開頭我就引用了馬太福音第十三章第十二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讓他有餘;
凡沒有的,連他僅有的也要奪去。」
這句話被我引用來作為教育上的提醒
我覺得非常貼切 深刻
怎麼說呢
教育現場 充滿著許多的複製
就是 Winner takes all  贏家通吃
漂亮白淨聰明的孩子 得到更多的關注
髒亂調皮愚笨的孩子 許多正向的機會被剝奪
基礎好的孩子 身邊所有的訊息都被快速的接收
許多各種比賽或表現的機會 都被他們捷足先登
而那些基礎條件差的孩子 則不只錯過了各種機會
還在這些人事物的交會中 被排斥、嘲諷與打擊
讓他們失去了自信 和翻身的勇氣
 
我的論文是在探討意識醒覺
希望探討師生對社會環境各種事件的敏覺與反省力
我在後記裡這樣寫著
具有意識醒覺的師生們也許可以在
與每一波社會事件的交鋒中擷取知識與的養份與生命的熱情
增長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永恆的意義
而那些孤落的孩子們呢?
他們是否在意識型態的牢籠中、
在文化霸權的宰制裡、
在優勢團體的談笑怒罵間
逐漸被淘汰淹沒蒙塵呢?
或許這就正是故事要不斷接續去敘說的原因
美國人權鬥士馬丁路德金恩博士說
除非正義如水之就下  否則抗戰永不停止
追尋意識醒覺的過程
就是面對強權與不義的接力
 
不要讓贏家通吃
而是讓輸家有翻身的可能
凡有的 讓他知足
凡沒有 讓他可能
Winner takes humbleness
Loser take possibilit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