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冷的初五早晨 全家去歷史博物館 看文森 梵谷的特展

雖然自認為是讀書人 卻對於梵谷 對於繪畫所知很有限

所以帶著朝聖的心情來瞻仰來感受這位兩百年來

最受矚目、也最受推崇,身價也最高的藝術大師的作品

雖然已經展出了兩個多月了 而今天既是下雨又是低溫

九點開幕 我們準時到場 但是 卻已經人潮洶湧了

告訴女兒說 看到這麼多人

扶老攜幼 來到這一張張畫的前面駐足 令人感動 

梵谷地下有知 或許應該也要知足了

只是 如果試著去想想當初梵谷是在

怎麼樣的環境和心情下完成這些畫

一百多年來 這些畫 又是輾轉 歷過怎麼樣的對待

想想 那必是一段充滿辛苦艱酸的歷程與故事

或許 會有更多的感觸與體悟吧

記得讀過林語堂談他去瞻仰莫札特的墳墓時 聲淚俱下

因為遙想當時他英年早逝 經歷過多少的辛酸與考驗

不免燃起了某種遙遠的思古幽情

所以我也試著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待梵谷的作品

遙想他當初在被遺忘的角落裡 帶著豐沛的感情和無人了解的血淚

一件又一件 默默的完成那些 當他在世時

不曾得到應有的認同與回報

卻在一百多年後的全球被瘋狂地追逐、敬仰崇拜

真的是有種今夕何夕的感觸吧

 

我租了三台簡介的設備 可以依編號聽取簡介

因為兒子先出發和同學來  沒有走在一起

我說如果不租這個設備 會大大降低我們這趟參觀的學習

因為對於畫作的欣賞 我們都外行

借重專家的引導 我們可以更了解 怎麼去欣賞線條、色彩、構圖

以及梵谷生平背景和畫作之間的關聯

果然 我一邊聽一邊看畫 內心有許多的感觸和感動在翻騰

看到一位充滿熱情的年輕畫家 如何去從生活中取材 

如何嘗試失敗 如何在畫布中留下一點一滴的足跡

如何臨摹前輩畫家的作品 如何突破傳統窠臼 

畫風又如何受到印象派的影響  然後如何走出自己的風格

尤其是面對不同的每幅畫作時  應該怎麼去欣賞它們的特色和價

這些林林總總都因為有專家的解釋和分析 讓我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我告訴孩子 先用眼睛去看 再用心去感受 最後再聽專家的導演

三方面一起相互輝映 會有更深的體會

 

因為這陣子常寫部落格 不免會對於寫作這件事有了感應

寫作和畫畫雖然是不同的兩件事

卻也有相關之處 就是取材與創作

看到畫家 用他們獨特的眼光 去關注生活中的人事物

然後用他們特有的美感 去挑選主題、素材、

用各種的線條、 色彩、 造型 去進行構圖 布局---

這些用心勾勒與鋪陳的歷程 其實和寫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想起李明璁前一陣子在中國時報三少四壯中連載的作品

他針對一個又一個的物件 譬如時鐘、香煙、浴缸等的描寫

將這些物品的歷史、和生活中的許多人事物的關聯都寫出來

讓人看到了世界寬度和歷史深度

我覺得寫字的筆 並無遜於畫筆

一樣可以為這世界留下很多精采的故事

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有一對敏銳的眼和有一顆熱情與堅持的心

仰望梵谷等前輩藝術家們的偉大作品與人生風采

不免想到司馬遷常用的句子:

廢書長嘆 低回留之 不能去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