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要邀請同仁擔任校內心靈活水的分享者

有同仁問一定要做PPT嗎

這件事讓我想起有一次在博班上課時

邀請了一系列的大師來演講(譬如曾志朗、瞿海源等)

多數都會有精采的簡報

但是其中有一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王汎森院士

來主講「治學甘苦談」完全沒有任何簡報或書面資料

卻讓我最受感動與啟發

當時聽完後寫了一篇心得

現在貼出來與朋友們分享:

一、   與大師相遇

溫厚、優雅、真誠、深刻,沒有誇張的肢體語言、沒有激烈的言詞、沒有聳動的內容、沒有ppt,甚至連一張書面資料都沒有,但是一場演講下來,我在自己的筆記本記下了滿滿的感動與知性的啟發;一場演講下來,我發現自己的身心靈都受到洗滌和滋養。王汎森院士的這場演講是我這些年來聽過的教育專題講座中最受啟發與牽動的一次震撼。由於自己孤陋寡聞,之前對王院士一無所悉,沒看過也聽過任何相關的事,所以這一晚的領受,真是驚喜。尤其所談的主題,對我們這些碩博班的學生們而言,真是再適切、貼近不過了,可以說深刻碰觸到我們求知識做學問中最根本的心路和困境。聽王院士的講演,好像突然覺察到自己原來只是一條在魚缸裡悠遊的魚,而忘了還有浩瀚的汪洋。自己有了深刻的反省,原來在做學問的這一條道路上,有許多人是如此堅持、執著和有智慧,而我輩小子,只是淺薄、任性和軟弱,難怪一事無成。我們自己所以為的努力,在某個標準來看,其實是揀了個最簡單輕鬆的罷了;我們認為太枯燥乏味、冗雜無意義的事,反而是做學問必經的考驗,這就是讓我驚醒震撼的地方。

二、治學

治學甘苦談,這個題目裡有幾個重要的關鍵字,一是治學,二是甘、三是苦、四是談,以下我就從這四個角度來分析王院士的灼見真知。

1、 治學是什麼:

院士認為的治學,不只是一般的讀書寫作,他說,讀書太快樂、太輕鬆又不必負責任,這樣是不夠的。他看過許多很優秀的人,沉醉太多的時間於讀書,好像拼命吃桑葉的蠶,只見桑葉日少卻不見吐絲,這是可惜的。治學也不是一般的心情隨筆、反省心得似的寫作,而是有深入的研究、見前人所未見、發前人所未發,能夠走過艱難苦澀的階段,完成具有啟發和釐正功能的著手。也就是說,讀書要有生產性、系統性和目標性,寫作要有深入性、統整性和啟發性。院士說,做研究要狠下心來,堅定直行,不要被快樂的事吸引而攪擾,不要被挫折或顛簸的困境給絆倒,要挺立要勇往,風雨中前進,終可看到雨後天青的彩虹。院士也提到,在這過程中常見的問題是被某個因素給卡住而中斷,他發現某些時候要堅持,某些時候卻要懂得放手或轉換,他提到「年輕時候總認為一個想法就要從頭寫到尾,但現在覺得應該猶如拍電影一樣,不要被某些關卡卡住了,應該將片段拍下來,最後再來剪輯,雖然不夠一氣呵成,但優點是不會被卡住,可以一直走下去」,可見做學問其實是需要方法和智慧,能夠洞察問題在哪裡、危機在哪裡,可以讓自己借力使力、跨越險地,安抵目的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思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